一次探亲见证家庭变化(四)永远的亲情永远的家

德恒自然 2024-01-13 06:11:11

对家的概念始终牢记在心,现在虽然在外地安了家落了户,但家永远是出生的那个老家。情就更不用说了,和家始终有断不了的情,尤其是老父亲在世时,那份情是时时牵挂在心。

这次回家,没有进老父亲的宅子里面,只是到老宅子门前短暂停留了一下,熟悉的环境,亲切的院落,遗憾的是大门紧锁了,门前灰尘多了,夏天门前一定是杂草丛生。在胡同里一走一过,何只是老父亲的宅子是这样,如今这样的宅子多去了,是呀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空余宅基越来越多,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仍守着老宅子住在村里,年轻人多数走出了村落。或许,这也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老父亲去世后,实实在在地说,回家后多少还是有些失落,总感觉没有依靠、没有着落似的。其实,也不是这样,这次回家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县城与几个哥哥几天的交流,一点没有显现出失落,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感觉。

从住宿到用餐,从出行到活动,每天都安排的好好的。最难以忘却,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每天晚上的用餐交流,一起回忆我们家当年艰苦的岁月,回忆父母的含辛茹苦,回忆父亲带领大家的艰苦创业,展望下一辈的发展前景,规划第三代的成长,每当聊起这方面的话题,都会油然而生,说不尽、道不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临行前最后一晚的交流,不仅这顿“送行宴”安排的好、吃的好,更重要的是晚宴结束后,我们“革命的哥五个”又专程到了茶室,进行深入坦诚交流,对如何珍惜过去,保持好家风,传承好家训,让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集思广益。虽然有的喝多了点,时间长了点,话题有点重复,但哥五个如此轻松坦诚地、长时间地坐在一起交流还是第一次。如果不是有的喝多点,第二天有的还要出发,恐怕还能多聊一会。

大哥说得好,如今哥五个都到这个年龄了,三位已超过60岁,大哥已经70岁了,哥五个全健在,能连续四天坐在一起,大家庭在县城聚会,这是很不容易的,在村里绝无仅有,没有之一。正常来说,到这个年龄了,基本都是各过各的日子,平时很少来往,即使有事时也很少达成一致,各办各的,这还算不错的。有的干脆兄弟之间就互不来往,一分钱的事都能争吵的不得了,村里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

五个指头还不一样长,两口子也会经常吵架,舌头没有不碰牙的时候,我们哥五个过去在有些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都很正常。我们要看主流,往前看,在凝聚力、向心力和亲情上等方面,目标一致,看法一致,观点一致,即使有争议通过协商交流,最终也能达成共识,事能够办成,矛盾能够化解。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家庭关系和结构在变,从七口之家发展到四十多人的大家庭,大家长离去,从农村到县城,从十几岁未成年人到年过古稀,都在发生变化。发展中有点矛盾,有些看法不一样完全正常,但总体向好向前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远大的,也是宏伟的、美好的,这种正能量、主旋律已经在大家庭每个人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永远的情永远的家。不是这次回家之后吃多好、住多好,当然这些方面都不差。真正的情、真正的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人丁兴旺、团结一心、人心思进,话能说在一起,饭能吃在一起。在一起交流时深一点浅一点,都不计较,都能互相理解,这是难能可贵的。用我二哥的话说,“我这次回家他比过年都高兴,起的都早”!

交流中,得知几位哥哥因年龄原因,身体多少都有些毛病了,这也很正常。到这个年龄了,基本上都没有操心的大事了,都该退二线了,真诚地希望哥哥们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多预防、勤体检、备好药,时刻保持好心情,有个好身体,共度美好晚年,在共享中国式现代化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让这个大家庭永远充满爱、传递情!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的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

0 阅读:4

德恒自然

简介:和您聊一聊身边人、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