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匮乏的网民对胡适“提倡白话,废除文言”主张的错误认知

书生说文化 2024-10-22 15:17:04

胡适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文化史上的焦点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倡“白话文运动”。

——坚决主张“废除文言,提倡白话”,并使这一主张得到了坚决贯彻,使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胡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一直是文言文的天下,白话和白话文虽然在民间广泛流传。

而且据某些专家考证,就是所谓的知识阶级以及官僚士大夫阶层平日里所说的口语也是白话,但不可否认,白话和白话文在古代并非主流,甚至不入流。

因此,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用白话文作为中国唯一通行的书面语,虽然不能说什么空前绝后的伟大创举,但至少也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成前人之所未成,对于中国现代的学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话入诗的尝试之作《尝试集》

然而,部分网民却坚持认为,胡适主张“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的意义,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比如有网友认为:

白话不是胡适创制的,白话文也不是胡适发明的,第一个说白话的不是胡适,第一个使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胡适。白话自古就有,没有胡适,现在照样会用白话文写作,会说白话。

这种论调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实际上不值一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煤和石油以及天然气,不仅是自古就有的,甚至没有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然而,使用煤和石油天然气的历史,不过几百年。也就是说,自古就有或者从来就有,并不代表从来就用,从来会用。

胡适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主张的意义,从来就不在于他创制了一种文字,而在于他更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式。对于这一点,胡适曾经的半生之友,一生之敌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得清楚:

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要恢复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首先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

鲁迅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是紧密相连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张之一,就是提倡白话文和打倒文言文。

诚然,即使就现代中国的时间范围而言,胡适既不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也不是最早提倡白话的,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

他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指出,几十年来,有不少人有意的主张白话,比如有提倡白话报的,有提倡官话字母的,有提倡简字字母的。

既然早在胡适之前就已经有人在做这项工作了,为什么还要将首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的工作归于胡适?原因在于胡适之前的白话提倡者把社会分作两部分:

一边是他们,一边是我们,一边不妨仍吃肉(使用文言文,故作高雅),但“我们”下等社会不配吃肉,只好抛块骨头,给我们吃。(提倡白话文,启蒙我们)

由此可知,胡适之前的人提倡白话是将白话作为启蒙社会底层人的工具,并非将白话作为全社会全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

晚清白话的积极倡导者、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一言以蔽之,如果没有胡适,文言文依旧会是少数知识阶级统一使用的特殊的统治工具,而白话文即使得到了推广,也只会是在底层民众中间。那么,现代中国仅从文字使用上依旧可以分为“智识者”和“无知民众”。

可令人忧心的是,部分网民显然理解不到这一点。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没有胡适,照样可以使用白话文,没有白话文,他们照样学的会文言文。

这种认知源于他们知识的匮乏,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认字,就可以断字,断字就会读文。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大多数人都能认几个英文单词,但有几个人能看懂连词成句的英文句子呢?

同理,古代认字的人并不少,但能读懂文言的恐怕就少之又少,能够读懂文言且能用文言获取知识的恐怕万中无一。

语言文字是接受和承载知识的一种工具,只有平等的使用知识工具,才有可能平等的获取知识,才有可能实现个体生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从语言文字方面,破除了普通民众与所谓知识分子在知识获取工具上的隔阂与障碍是胡适主张的最大意义。

胡适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

2
2024-10-22 20:49

我就问你,即使肯定他是新文化运动者,那又如何呢?改变不了他遗臭万年的事实!

书生说文化

书生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