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话,就是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真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高层次的人,宁愿没有朋友,也不会和低层次的人交往。不是因为他高傲,而是因为他做人有原则,守底线。
低层次的人,一开口就说以下几种话,高层次的人从来不说
能看清一个人的,往往是一些脱口而出的话,看似无心的话,其实是“别有用心”。
不顾情面,开口就怼人
“你是没长脑子吗?这种错误是个人都不会犯。”此话任谁听了都会无地自容,特别在公众场合,被人怒怼“没脑子”,简直是奇耻大辱。但凡格局大一点的人都不会做出如此不顾他人情面的事。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公司里,有个普通员工由于他的妻子临时有事,于是他只能带着孩子去上班。但公司早就有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可以私自带无关人员到办公室。他以为领导那天不在,抱着侥幸的心理将儿子领进了办公室,并嘱咐孩子不要乱跑乱叫。孩子很听话,一直在旁边安安静静地玩积木。事情并未如他所愿,不一会领导就突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这位父亲看到领导后顿时惊慌失措,但孩子并不知道领导是谁,还礼貌地打招呼:“叔叔,您找谁?”正在他紧张的满头大汗准备解释的时候,领导开了口:“我是你爸爸的同事,小伙子积木搭得挺好,刚好我也喜欢搭积木,咱们来比拼一下吧。”说罢用温和的眼神示意员工继续工作,而他则整整陪了孩子一下午。
第二天刚一上班,领导就找到员工谈话:“昨天违反单位制度,警告一次。这是一张罚单,还有以后有什么特殊原因提前说,不要私自拿主意无视规章制度明知故犯,否则只能照规定开除。”尽管他说话的语气以及眼神都十分严厉,他的员工依旧在心底十分感恩,因为他巧妙地维护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在孩子面前的尊严。
犯错是每个人一辈子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懂得在特殊场合维护别人尊严的人,才是成大事之人。一个人格局的高低,往往由此划分。
好为人师,习惯去说教
这世上有一类人热衷于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总愿意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对别人的选择点评一二。“我早就说过这样不行,你看现在…”说这句话的人很爽,但听这句话的人肯定不爽。人都喜欢听赞美之言,至于批评,即便当事人真的有所欠缺,也不会喜欢听生硬的指责。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于太多人而言,承认别人的优秀很难,大家似乎都乐意去做别人的榜样,哪怕有时候自身的硬实力完全跟不上。好为人师的人不仅热衷于在事前说教,也极喜欢放马后炮,用否定和指责别人来找寻自己的高点,然后自以为很有脸面,其实这种行为最容易让人瞧不起。一个人是否优秀,能不能为人师表,靠的是旁人评价,而不是自我颁发。层次高的人懂得谦逊有礼,层次低的人只照顾自己。
讽刺挖苦,见不得别人好
相信你的身边一定也有类似的人,他们以讽刺挖苦别人为乐,喜欢盯着别人的缺点嘲笑。这类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聪明过人且高人一等,可以肆无忌惮地调侃揶揄。从心理学而言,喜欢冷嘲热讽的人,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与善良,活得自私且自我。他们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别人的瑕疵与错误,他们既不会包容理解,也不会施以援手,而是幸灾乐祸地落井下石。
贾樟柯曾说:“不要嘲笑别人的故乡,不要嘲笑别人的口音,也不要嘲笑别人的头皮屑,因为这些,你都拥有。”明朝嘉靖时期,夏言位列内阁首辅,因为他出生地江西在当时属于偏远之地,所以朝中很多人瞧不起他。大学士李时曾经当面嘲笑夏言说:“腊鸡独擅江西味。”夏言听出了对方的嘲弄之意,不卑不亢地回击道:“响马能空冀北群。”而李时正好是河北人,他说夏言是“腊鸡”,夏言便开玩笑说李时是“响马”。正如蒙田所说:“当我们嘲笑别人时,实际上常常是在嘲笑我们自己。”出口伤人并不会抬高自己的地位,反而会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傲慢和低层次。真正优秀的人,总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他人,而从不会去挑剔别人的缺陷。
抱怨生活,消极负能量
有言: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可见语言的威力是多么的强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功能。长期说丧气话的人,很大程度上摆脱不掉灰暗的生活,因为那些消极的话就像天上的乌云,从他口中说出,便将其生活围得密不透风,纵使外有再灿烂的阳光也照不进来。
“这世道太不公平,那谁谁一看就是靠关系。”这话一听就是无能者的牢骚抱怨。动不动就抱怨生活的人,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干扰他人。没有人喜欢同一个浑身上下充满负能量的人长期凑在一起,因为那种压抑感会给人一种被塞进小盒子的错觉。每个人的格局就是一个无形的盒子,格局小的人悲观狭隘,格局大的人积极宽厚。日常的言行举止能将不同人的格局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它不是一朝一夕的速成,而是经历过人生的沉淀之后自然形成。养成好的习惯,才能拥抱美好人生。
索取财物,总想占便宜
“你那么能挣钱,还在乎这点?”类似这样的话从古至今都不缺有人去说。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是这么说的:“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著。”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口齿伶俐却鼠目寸光,总想占点小便宜,张口闭口就谈钱。在他们眼里,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要用金钱衡量一遍。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在公园无意中听到的一个电话。那天正跑步,旁边的大妈不知道是在接电话还是打电话,她大着嗓门说:“有那时间还不如在家睡觉,开车去开车回中间也得烧不少油,难道不花钱吗?坐地铁才几块钱,干嘛非要亲自去接?”不知听筒那边说了什么,她只是顿了顿,又马上说:“好好好,就你懂礼貌,这事我不管了。”挂了电话,还自言自语地嘟囔了句:“成不成还没一定呢,下这么大本…”
生活中太多人习惯性计算成本,无论是人情还是在别的什么事情上,怕自己吃了亏。格局小的人,总是目光短浅,一味斤斤计较。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想要成事,都要清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舍才有得。
层次低的人,下意识反驳
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井蛙受居处所限,所以眼界狭小;夏虫受时令所缚,所以认知狭隘。一个人所处的层次越低,也越容易受限于脚下几寸见方的土地,因此句句反驳、字字雄辩,最终反而将自己的人生越走越窄。
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总监在和一名员工谈话。原来,这名员工平时说话声音很大,又因为工作地点是一个公共区域,所以同事们总是被其搅扰得不胜其烦。但当同事们和这名员工理论时,他总是句句有理,渐渐地公司里的人大多不愿与他去亲近,同时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总监。于是总监找到员工叮咛道:“声音轻一点,不要干扰别人工作。”但员工却仍不服道:“我前几天听你说话,嗓门也很高。”见员工仍在强辩,总监无奈,只能放他回去。但因为这不好的印象,自此之后公司的评优评先也就一直没有他的位置。
生活中,总有爱抬杠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他的第一反应都是否定。可与亲近的人辩驳,无非是使关系疏远;与周围的人争论,也只是带来抵触,徒增愤懑。《道德经》中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行走于世,争得越多,就越容易暴露自己的肤浅。不要拿自己的聪明贬低人,也不要拿别人的错漏批驳。有涵养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设身处地去避免他人难堪,给人留有几个余地,保持不较劲、不抬杠的态度,常与人为善,才能活得顺畅,活出更好的人生。
层次越低,越好争辩
有一段话:智者受到赞美时字反思,愚者受到批评时句句反驳。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他的行为。智慧的人明白天外有天,知识贫乏的人坐井观天,会绞尽脑汁和别人争论天只有井口大。认知程度不同的人,根本无法沟通。
曾看到作家鲍鹏山和他朋友的一段谈话:这位朋友说:“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暴力倾向。”鲍鹏山说:“这样说太绝对,孔子、老子都是母亲抚养长大,而行为优雅。”鲍鹏也从心理学到实际生活各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来纠正朋友的武断,可对方就是坚持认为单亲家庭教育不好孩子,鲍鹏山只好默然。一个人知识越贫乏,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认知越低的人越自大,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适当反驳,是交流也是思考,习惯性反驳别人,则一定是无知的体现。心理学有一种现象叫“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就是说,认知低的人考虑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容易得出错误结论,无法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认知层次低的人,
往往感觉自己比别人优秀,更有优越感,如同王者荣耀中的游戏玩家:青铜、白银低段位的玩家:脾气火爆爱骂人,不听别人意见。钻石、王者高段位的玩家:却很少出现骂人的现象。埃隆·马斯克曾说过一句话:“每个人只能在他认知层次思考。如果有人对我说2加2等于12,我会说你完全正确,绝不争辩。”
若一个人能言善辩,固然是好,但不争不辩才是大智慧。层次高的人,不仅有不较劲的智慧,还有为人的气度。一个人的层次高低,并不是指他的地位有多高,而是指他对自己的认知程度。
有些人层次低,就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说一些低层次的话。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喜欢说以上这句话的话,就要谨慎交往。与这样的人交往,容易产生矛盾。如果,你和这样的人交往过多,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因为某些原因让你们之间产生隔阂。
一个人,要想有好人缘的话,一定不要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才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从而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结交优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