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蒋”到“去蒋”,台湾教科书里的蒋介石,如何跌落神坛的?

越山过去 2024-12-31 22:46:32

20世纪70年代,台湾教科书里的蒋介石完全是“高大全”形象。

那时候,还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的小朋友,就常常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念着《蒋总统小的时候》的文章。

文章里说,蒋介石小的时候在溪边玩耍,看到小鱼奋力逆流而上,小小年纪的他立马顿悟了“做人也要像小鱼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人生的真谛。

除了“小鱼逆水”,还有个“泥土与寄生虫”的故事,也经常出现在当时的台湾小学课本里。

故事说,蒋介石曾经听到日本人把中国人比作泥土里的寄生虫,顿时气得脸通红。

别人都畏惧于日本人的强大而不敢反驳,唯独蒋介石与日本人据理力争,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些故事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许刻意拔高,但在当时却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对这位“蒋总统”佩服得五体投地。

等到了高年级的课本里,蒋介石的形象就更了不得了。

他不仅是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更是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的救星,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

教科书里对蒋介石的各种丰功伟绩大书特书,比如西安事变,在《伟大的蒋总统》一文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被刻画成了“被共产党蛊惑”的“反派武将”。

面对张、杨二人的“逼宫”,蒋介石威武不屈大义凛然,严词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可实际上,西安事变之前,张、杨二位将军多次请求蒋介石放下成见先抗日,却被蒋介石骂了个个狗血淋头。

老蒋一边大骂手下谏言抗日的将领,采取不抵抗政策,一边又加大对红军的围剿。

绝望之下,张杨二位将军才采取了兵谏的措施。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面对天下大义,最终无奈的选择了联苏联共,共同抗日,至此,国共内战才算暂时被放下。

另一边,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双十二当天早上五点,蒋介石面对突如其来的兵谏可谓是狼狈不已。

那天早上五点,刚睡醒的蒋介石听到枪声后,立刻在警卫的带领之下翻墙出逃。

此时,五十多岁的蒋介石身轻如燕,穿着睡袍一跃上墙,可惜由于太紧张,下墙的时候后背着地,这一摔,也成了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收到的最大的伤。

教科书为了把蒋介石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谓是煞费苦心,把一些不太光彩的情节都给“艺术加工”了。

除了书里打造的形象以外,孩子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必须尊敬这位总统,每天上学放学出入校门都必须得鞠躬。

学校里这么教,社会上的宣传更是铺天盖地,气势恢宏的中正纪念堂,每年举办的“蒋公逝世纪念日”活动,还有遍布台湾各个角落的蒋介石铜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随处可见的“蒋公训示”,简直就是一场360度无死角的造神运动。

在这种氛围下,老百姓自然而然地觉得蒋介石就是至高无上的,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不容置疑。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台湾社会开始重新审视那段历史,蒋介石的“完美”形象也逐渐出现了裂缝。

“去蒋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在学校里,学生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对着蒋介石的铜像毕恭毕敬地鞠躬了。

那本曾经几乎人手一本的《蒋总统嘉言录》,也终于可以从书包里解放出来,不再需要死记硬背了。

教科书里那些充满溢美之词、歌功颂德的文章,也悄悄地消失了。

社会上的变化就更大了,那些曾经高高悬挂的“蒋公训示”被撤了下来,就连象征着蒋介石统治的“介寿馆”也恢复了“总统府”这个原本的名字。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雄伟的中正纪念堂,在2007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曾经的“大中至正”牌匾也被换成了“自由广场”。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台湾社会正在试图摆脱蒋介石的个人崇拜。

2005年《蒋介石日记》的公开,更是给了蒋介石的光环致命一击。

日记里,年轻时的蒋介石可不像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完美,他好色、专断、狠辣,这些词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夸张。

比如日记里记载了他早年沉迷于声色场所的经历,以及在处理政敌时的冷酷无情,这与教科书里塑造的那个高大上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这下子许多台湾民众感觉自己被骗了,几十年来他们所敬仰的“伟大领袖”,竟然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

民进党上台后,“去蒋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之后,原本在台湾被隆重庆祝的蒋介石诞辰纪念日和逝世纪念日都被取消了。

各种纪念活动也随之停止,蒋介石彻底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政治人物,接受历史的评判,他的功过是非,也成了台湾社会持续讨论的话题。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台湾社会对蒋介石的看法也逐渐趋于理性和平静。

虽然现在台湾各地仍然保留着不少以“中正”命名的街道、学校和公共设施,他的头像也依然印在部分流通的硬币上。

但人们已经不再把他当作神一样顶礼膜拜了,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段历史的印记。

现如今的台湾教科书,对蒋介石的描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被神化的、完美的“伟大领袖”。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复杂历史人物。

教科书会客观地讲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也会提及他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作为。

至于蒋介石最终的历史评价,教科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接触到单一的声音。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等,对蒋介石的功过是非有更清晰的认识。

或许这才是对待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不神化不妖魔化,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让历史回归历史,让思考回归思考,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0 阅读:1
越山过去

越山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