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刘志明,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以及热病、肿瘤等疑难病症,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志明就有专篇论述“胃痛宜和”观(见于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并以大量临床病案说明“和”在胃痛治疗中可起到显著疗效,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 刘志明将“和”贯穿于胃痛审证辨治的全过程。他指出,胃痛有急有慢,急性胃痛有寒有热,热痛当清,寒痛当温,宜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和法。慢性胃痛,多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宜用寒热并用的和法。
● 刘志明遣方用药,如调兵遣将,知人善用,用药之偏性而不放纵,始终注重平衡,始终以“和”安胃。
● 刘志明强调,治疗胃脘痛,总的思想是护胃阴,保胃阳,使阴阳得和,通降复常,通则不痛。
刘志明指出,寒热错杂证之胃痛常使用黄连、吴茱萸、白芍三者,能清能降,能散能养,肝胃同治,体用并调,对于肝热阴亏,胃热气逆者用之最宜。黄连是半夏泻心汤中不可或缺的治热主药,其苦寒清热又有燥湿作用,苦寒之性易伤脾阳,燥湿之性又耗胃津,故以吴茱萸散寒助阳反佐黄连之苦寒,同时吴茱萸较其他温药更有降逆止呕、散寒止泻的作用,于胃病犹宜;以白芍之柔润养阴制黄连之燥湿,以其酸收制吴茱萸之辛散。正如《医学启源·卷下》称白芍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黄连、吴茱萸、白芍组合其实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戊己丸,戊为胃土,己为脾土,多用于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泄泻诸症,刘志明善用此方清泻肝火、调和脾胃,以达寒热并济、阴阳并调之功效,可见其临证时的运筹帷幄、圆机活法。
因此,刘志明强调,治疗胃脘痛,总的思想是护胃阴,保胃阳,使阴阳得和,通降复常,通则不痛。
袁某某,男,时年52岁。1986年5月15日就诊。胃痛32年,近3个月来发作不止,胃脘胀痛牵及胸背,呃逆,纳差,畏寒喜热饮食,口干苦,苔黄,脉弦细。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
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寒热错杂证)。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太子参15g,白芍12g,半夏9g,黄芩9g,吴茱萸6g,黄连6g,藿梗12g,扁豆12g,砂仁6g,陈皮6g,甘草6g,生姜3片。
5剂胃痛颇安,续7剂胀痛全止。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为52岁男性,有反复胃痛史32年,复发并加重3个月,可见病久伤正,脾胃虚弱。症见胃脘胀痛牵及胸背、呃逆,乃气机郁滞之实象;纳差、畏寒、喜热饮食为脾胃虚寒,健运失职,温煦无权之征,为虚为寒象;口干苦、苔黄乃郁热上蒸,为实为热;脉弦细乃气滞体虚。可见该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无疑。
刘志明处方以半夏泻心汤法调和肝脾,平调阴阳。加吴茱萸助生姜温散寒邪,反佐黄连、黄芩之苦寒,起到辛开苦降以调理气机升降平衡的作用;砂仁与半夏合用通补胃气,同时与藿梗、陈皮合用醒脾行气;扁豆健脾养胃助太子参、甘草养胃气;白芍养阴柔肝,与甘草合用缓急止痛。
该方的特点在于审证细微,从口苦苔黄一症见到热象,故虽多寒象却不用干姜,此乃见寒而察热,见微而知著。
陈某某,男性,时年30岁。初诊2021年12月11日。主诉:反复发作嗳气6年。现病史:患者6年前旅游中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胃脘不适、腹泻等,经治疗症状消失,但之后常于情绪紧张或劳累、压力大时出现嗳气明显,时伴有恶心,严重时呕吐,无口干。2018年12月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现伴有反酸、反胃,纳食一般,大便时溏无规律,上楼气短,间断心慌,晨起精神不振。一年前患肺结核已愈。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滑。
西医诊断: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嗳气(胃虚内热证)。
治法:益气和胃,清热降逆。
方用六君子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党参12g,茯苓9g,白术12g,甘草6g,砂仁6g,陈皮9g,藿香9g,法半夏9g,焦三仙27g,生姜3片,大枣3枚,竹茹9g。14剂,日1剂,水煎服。
12月27日二诊:嗳气减轻,但情绪低落,原方加黄芩9g、枇杷叶9g,继服7剂。
2022年1月2日三诊:嗳气减轻,精神不振,紧张时嗳气明显,纳可,情绪低落,活动时稍气短、心慌,大便时溏,皮肤瘙痒,睡眠可。舌质偏暗,苔薄黄厚,脉细弦。处方:白参6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陈皮9g,砂仁9g,焦三仙27g,厚朴9g,枇杷叶9g,炮姜6g。14剂,日1剂,水煎服。
随访:症状明显减轻。
按:该例患者饮食不当,胃肠受邪,损伤中气,此后情志不遂时出现嗳气,因胃之和降有赖于脾之健运、肝之调达,而忧思伤脾、肝郁克脾,可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喉间,致嗳气作。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提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故初诊予六君子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健脾理气。《本草经集注》有云:枇杷叶主治猝噎不止,下气。枇杷叶能除呕和胃,降逆气,肺处膈上,主其肃降,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黄芩清肺经之热、通降肺气可助胃和降。故二诊患者方中加入黄芩、枇杷叶,三诊患者气阳皆可见不足,故易生姜为炮姜以温阳,易党参为白参加强益气之效,加用厚朴行气降逆反佐人参以防气机上逆,故疗效显著。
— THE END —I 注: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