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李世民的奇耻大辱│1154

青禾谈历史 2024-04-03 02:51:21
贞观之治的盛世,是史书对李世民的盖棺定论,盛世形成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别的不说,突厥大军的不断侵扰,就一直是高悬在大唐头顶的一把利剑。这次大唐内斗,李世民称帝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在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时,迎接他的,不仅有天下臣民的叩拜和欢呼,还有突厥大军的刀剑与杀戮。 隋文帝杨坚时期,隋朝大军不断对突厥人进行征讨,同时杨坚还施用离间计分化瓦解、收买突厥各部,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下,突厥内部内斗不断,实力大幅下滑,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失去了大规模侵扰隋朝的能力。 到了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各英雄豪杰的主要目标都是争夺地盘、消灭对手,无人有闲暇在意突厥各部,因而,突厥各部迅速恢复了实力,再次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原地区。而且,为了争霸天下,几乎所有控制地域在北境地区的豪杰,包括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纵横河北的窦建德等,都和突厥有联系,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高开道之类,更是基本上完全倒向了突厥,成了突厥人的马前卒,关键时刻需要依靠突厥的撑腰,才能避免覆灭的命运。这些人为了借助突厥的力量保存自己、消灭对手,心甘情愿做了带路党,主动邀请突厥入侵中原。 随着中原地区战乱的加剧,时间的延长,突厥对中原地区的入侵,也是愈演愈烈。翻开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资治通鉴》,这一时间段内,满眼皆是突厥寇某州的字样,基本上每月皆有,甚至一月数寇。规模小一些的,寇一州到数州,规模大的,举国入寇,寇到哪里算哪里。这些入寇当然不可能三五天就结束,所以,基本上是这次入寇没结束,下次已经又开始了,这个部落入寇未完,其他部落入寇又到。事关大唐生死的数次大战,如李世民灭刘武周、洛阳大战灭王世充窦建德、灭刘黑闼等战之时,背后都有突厥人或直接或间接的参与。 突厥人的特点是,每次入寇,都是以抢劫为主要目标,不管是粮食、各种器械、金银绢帛、人口等等,见到什么抢什么,唯独对土地不在意。而各英雄豪杰最看重的就是土地,其余的,都可以放到次要位置。因而,面对突厥大军的入寇,包括李世民在内,也基本上是持过一时算一时,应对过去就行的态度。至于应对方法,当然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或者担心损失太大,就以结盟的名义,主动送上大量金银绢帛等物收买。外敌虽然有威胁,但内斗更重要。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之一,就是因为突厥大军入侵,李元吉请命挂帅,准备将李世民的心腹手下调入自己麾下,便于加害。这次的突厥入侵,当然不是虚构。而从玄武门之变,到李世民登基称帝,数月之间,大唐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内斗上,没能及时派出大军支援边境地区,因而,突厥大军势如破竹,四处侵扰。就在李世民刚刚坐上皇位,稍稍稳定住局势之时,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已经进攻到距离长安仅仅四十里的泾阳、武功,兵临渭水河边。 长安震动,朝野震惊。此时的长安城内外,唐军兵力数量远不如突厥大军,一旦双方真的展开生死激战,即使凭借长安城城高水深守御成功,大唐君臣生命无忧,但长安城附近所有地区必将遭到突厥大军肆无忌惮的劫掠。要知道,长安可是大唐京师,整个关中地区都属于大唐最繁华的核心所在,如果遭到突厥兵马大肆破坏,损失绝不是大唐君臣能够接受的。因而,李世民一面派大将尉迟恭出战,杀一杀突厥大军的锐气,一面宣布京师戒严,紧急调动长安周围各州郡兵马前来勤王,同时与文臣武将商议退敌之策。无论如何必须保住长安城以及附近地区,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让突厥大军退兵。 尉迟恭不负众望,与突厥大军在泾阳一场激战,生擒突厥俟斤阿史德乌没啜,斩首一千余级,稍稍震慑住突厥大军。 对于突厥人来说,战局有利之时冲杀劫掠,凶暴蛮横,不利之时撤退逃跑,服软和谈,都是正常现象,无所谓荣誉耻辱之说,因而,见唐军战斗力强横,毫无退缩防守之状,颉利可汗有些吃不准长安附近唐军的强弱,于是派心腹执失思力入长安,以觐见问候大唐皇帝的名义,查看虚实。 颉利可汗这点小花招当然瞒不过李世民,李世民深谙突厥人欺软怕硬之本性,于是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实力不足,越是体现出强硬的一面,在将执失思力一番斥责之后,将之直接囚禁起来。 李世民的做法让颉利可汗心中更加犹豫不决,疑神疑鬼。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李世民依然是喜欢亲自冒险、剑走偏锋的李世民,见突厥人被自己强硬的做派暂时震慑住,索性亲自出击,仅仅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直到渭水河边,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斥责突厥人违约背盟。 突厥人当然不会被空口白话吓退,李世民此举只是为了显示大唐充足的准备和无所畏惧而已。出发的同时,李世民让李靖率领部分军队大造声势,做出直插敌后,准备切断突厥大军退路的架势,又让其余各将军率领兵马,多打旌旗,从各方缓缓向渭水河畔逼近,营造出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准备和突厥大军决战的模样。 李世民是希望用这两路疑兵,彻底将突厥人吓住,逼迫其主动退兵。 远看唐军旌旗招展、盔甲鲜明,铺天盖地而来,近看李世民慷慨激昂、挥斥方遒,大有一言不合决一死战的架势,包括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在内,突厥人被唐军的阵势吓得心慌意乱,纷纷下马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当然不敢让唐军真的和突厥大军开战,见突厥人气势被震慑,顺势下令,让唐军缓缓后撤少许列阵,自己则站在渭水河边,继续和颉利可汗交涉。 颉利可汗看不透唐军虚实,主动求和。李世民答应了。 两天之后,626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渭水河边,杀白马盟誓,之后突厥大军撤军,史称“渭水之盟”。当然,为了让突厥大军顺利撤军,李世民拿出大量金银绢帛,送给突厥人。 被敌人逼着签订城下之盟,如此奇耻大辱,骄傲如李世民,怎么可能接受得了?怎么可能咽的下这口气?但实力不如人,接受不了也得接受。 好在对于大唐来说,缺乏的只是发展的时间,因而,洗刷耻辱,也只是时间问题。东突厥,颉利可汗,好好享受生命最后的时光,等着迎接大唐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吧。
0 阅读:0
青禾谈历史

青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