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原行走与古人对话与山川共语01古老五原历史悠久

边地星 2024-08-15 13:32:32

从乌拉特前旗向北而行,一路上蓝天作幕,大地设毯,白云作伴,羊群游走,时而碧绿草原,时而茂盛庄稼,时而湖光荡漾,时而房舍俨然,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到达五原。

五原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原这一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古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动员民众,根治洪水,待水势退去之后,在高埠处出现了五个若丘状原所,人们在此开辟田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渔猎耕作,从此之后,五原称谓名满天下。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谓始而至此。战国以前,唐虞、三代时期,五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活动区域,商时为区为鬼方辖域。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战国之际,中原诸侯争霸,激烈交锋,无暇顾及北方河套地区,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占领五原,赵武灵王置云中郡之后,命令兵士移民五原,屯垦戍边,巩固边疆。

秦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设九原郡,郡址就在五原。汉卫青反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五原郡治九原县,领县十六。

王莽覆灭后,匈奴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都于九原。北方"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坠绝灭。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1)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放弃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将百姓迁到山西,置新兴郡以统辖之。从此河套一带为匈奴族牧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蒙古大草原整个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名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互相争伐,河套地区为沃野镇之辖境。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宇内,废郡置州,五原属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五原属五原郡。

唐朝名将李靖北伐,逐突厥于潮海之北,在内蒙古西部设燕然都护府,在河套地区置永丰、九原两县。唐中叶以后,五原为西受降城。唐末党项族拓跋部兴起,趁宋辽连年交战之机,不断扩张,五原为西夏属地。元代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

明代置卫所,修长城抗击蒙元残余势力,河套内外悉为蒙古之游牧驻地。清王朝建立之后。内蒙古设置二十五个部、六个盟、五十个旗,五原属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左翼后旗,设五原厅,治大佘太,后移治于隆兴长,就是今天五原县城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改五原厅为五原县,三年建县城于白圪梁,统领后套全境。民国八年,析乌拉特前旗地一部别隶固阳。民国14年,又划出五原东西各一部,设安北、临河两县。民国31年(1942),绥西实行新县制,将五、临、安三县划为六县,析五原县西部地增设晏江县,1954年改称达拉特后旗。1958年7月,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辖区复并入五原县至今。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