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平民谁负责?”简单问题无人敢回答,苏联错失最后机会

审时度势历史说 2025-04-19 08:27:31

1991年3月,苏联当局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投票,主题是“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苏联吗”。投票结果令人感慨:即便吃不饱穿不暖,工资都发不下来,大多数人仍对苏维埃联盟充满希望,有超过76%的人坚决不同意拆散国家。

有约1.47亿人参加了这场投票,虽然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的人民没能参加,但它也算得上是一场“全民公投”了,足够客观,能够代表民意。

就连叶利钦的“大本营”俄罗斯,虽然民众对保留苏联的支持率略低于其他加盟国,但也达到了压倒性的70%。

当投票结果宣布时,台下的叶利钦气得满脸通红,当场将耳机狠狠砸在了桌子上,风度全无。反观另一边,戈尔巴乔夫则一脸得意,气定神闲。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距离“八一九事件”发生尚有小半年时间,苏联已经把“是否要散伙”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了,足见情况之危急。倘若戈尔巴乔夫知耻而后勇,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未尝不能力挽狂澜。

可惜废铁就是废铁,就算把它铸成金条的样子,刷上金漆,它仍是废铁。

显然,此时局势的主动权完全落到了戈尔巴乔夫手中,只要他效仿前辈们,随便找个诸如“分裂国家”、“阴谋颠覆政权”、“窃取国家权力”的罪名扣到对手头上,将叶利钦之流打成“分裂分子”,绝对够对方喝一壶的。

他只要能占据法理和道德的制高点,起码不至于让苏联在半年后就消亡。哪知戈氏非但不趁机集权,反而在仅一个月后颁布“9+1声明”,让联盟变得更加松散。

当局在该声明中承诺:莫斯科将会对各加盟国进一步放权,在政治、经济上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以此换取各加盟国对联盟的支持。

且不说斯大林、赫鲁晓夫这类铁腕领袖,就拿勃列日涅夫时代来讲,哪个小弟敢对莫斯科说半个不字?这份不惜代价的声明,本质上就是苏联中央低声下气的恳求,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平庸的政治手腕;以他这懦弱的性格,实在不适合掌舵一个超级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9+1公告”还是叶利钦提出的,戈尔巴乔夫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公布投票结果当天还被对方当面耍脾气甩脸子,转头就对对方言听计从,这实在有点儿太……

不知该怎么形容,笔者觉得这样做很没出息,完全不该是一国领袖应有的表现。

若干年后,他竟反称自己把苏联搞垮是“英雄行为”:他以为这个国家至少还能再折腾个三五十年,哪想到一下就让他给搞没了——这足以说明联盟已经烂到根里,无药可救,他反而提前把苏联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

“我就是要消除这种令人无法容忍的制度……”

你看,要不是我,你们还得接着受苦。

此外,他还表示:如果没有我高明的手腕,没准解体那会儿要打一场仗,咱这一折腾,免去了多少伤亡啊!你们得感谢我。

“9+1”公告令戈尔巴乔夫彻底失去了人心,此后,高层中开始出现一些强硬的声音,要用暴力手段清理掉“叛国者”云云。

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无疑是彼时担任总统军事顾问的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元帅。

阿赫罗梅耶夫何许人也?他是苏军中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年高层决定出兵阿富汗,要时任国防部第一副总参谋长的阿赫罗梅耶夫制定行动方案,却遭强烈反对。

阿赫罗梅耶夫并非热爱和平,只是嫌当局的“野心”太小,出兵不彻底不如彻底不出兵。

他后来递交的方案把勃列日涅夫都吓了一跳:苏军应当出动至少20万人,一路打到印度洋,在沿岸扶持起一个傀儡国,确保苏联获得出海口;若非如此,此役将毫无价值,还会把苏联拖入战争泥潭。

这份作战计划把勃列日涅夫吓了一跳,勃总本想花小钱办大事,看完后被震惊得很久都说不出话来。

总而言之,在性格刚硬的阿赫罗梅耶夫看来,跟那些对国家不忠的人没必要废话,抓起来毙了就行。

戈尔巴乔夫被吓得不轻,随后做出的选择令人诟病:1991年7月29日,他秘密召见了叶利钦和纳扎尔巴耶夫,居然想要借助这些人的势力把国防部长亚佐夫、总理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人清理出局,从而保住其苏联总统的位子。

戈尔巴乔夫以为这场密谋天知地知,殊不知会谈刚结束,内容就一字不漏地出现在了克留奇科夫的办公桌上。

此事成为了“八一九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事件当天,苏军有两个师以迅雷之势冲上莫斯科街头,牢牢控制住了局势,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被堵在最高苏维埃大楼里不敢露头。

此时叶利钦已经开始琢磨“后事”:一旦部队杀进来,哥几个就分散逃跑,能溜一个算一个。完事儿咱还要重建组织,把事业进行到底!

叶利钦以为自己迈不过这道坎了,十有八九要死在这里。哪知关键时刻,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优柔寡断贻误了时机,致使这场政变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

可事实上,委员会确实是计划除掉叶利钦的。

发动政变前,克格勃连夜准备了25万副手铐,还精心挑选了一批精英部队,荷枪实弹,摆出准备大开杀戒的阵势。苏军也一口气出动了362辆坦克,把莫斯科市区弄得尘土飞扬。

参与行动的特种部队指挥官很快就收到命令:化妆成平民百姓,偷偷潜入白宫干掉叶利钦等目标。然而队长问了个问题,让“大人物”们鸦雀无声。

“如果叶利钦抵抗怎么办,如果遭遇群众抵抗,行动中伤及无辜又该由谁负责?”

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无人回答,也没有哪一位“大人物”敢拍着胸脯打包票:你只管干活,出了事我们负责。

有说法称,行动之前,行动部队的几名军官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只出工不出力,以免闹出动静,日后当替罪羊。结果,委员会得到了这样的报告:最高苏维埃大楼被叶利钦的支持这们堵得水泄不通,他们实在挤不进去……

结果,紧急状态委员会做了一切努力,叶利钦们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无人牺牲,没有惨剧发生,大伙儿都尽力了,皆大欢喜。就是莫斯科的大马路被坦克压来压去,多少受了点罪。

不难看出,苏联时代最后的掌权者们已然没有了信仰与理想,他们发动政变的目的,与其是要“拯救祖国”,不如说是保住自己的权位。恰是如此,他们不敢承担责任,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了,秋后算账,谁又甘心在自己的功过薄上添一笔黑呢?

八一九事件结束后,轮到叶利钦逞英雄了。

在一次采访中,他得知了克格勃当时的秘密行动后淡定一笑:人群太挤?称真相不是那样的;他们是看到了我,被我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才放弃了行动。

而被解除软禁,乘坐飞机回到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似乎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舱门打开时,看到围满的迎接群众,他竟然欣慰地笑了。

“我好像来到了另一个国家。”

他或许没弄清楚,民众是想要他力挽狂澜,保住苏维埃联盟,恢复祖国昔日的荣光,他却只得意于紧急状态委员会没能得逞,眼下保住了自己的总统职位。

末路的苏联让这样一群政客把控,它能落得好下场才是怪事呢。

0 阅读:10
审时度势历史说

审时度势历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