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金监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新规"),我仔细研究了这个助贷新规,认为大家没必要担心。这些条款看似严格,实则是给行业送来了三颗"定心丸"。助贷不仅不会被泼凉水,反而未来可期。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告别没名分,助贷终于得到青睐了
这次新规最重磅的突破,就是助贷行业第一次被金融监管机构"正名"了!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商业银行要和助贷平台、增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想当初P2P野蛮生长,助贷行业乱象丛生,一直像“打游击”,连个“名分”都没有。如今存活下来的互联网dai款选手们,终于熬成了"正规军",连专属管理办法都安排上了。
真值得庆幸,线下的那些搞助贷的中介同行们怕是要开始“偷着乐”——想想之前他们还蹲在"灰色地带"呢。现在好了,互联网助贷终于有了专属的监管办法,就像拿到了“身份证”和“营业执照”——有名分、有规则,才能光明正大地往前走。
二、利率红线留足“弹性空间”
这次新规在利率问题上玩了一手漂亮的"太极"——看着让人有顾忌,实际上留有余地。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相关规定,也就是超过24%的司法层面不支持。
但是要注意啊!新规也没有一刀切,直接卡在"24%"这个数字,而是说"要满足有关规定"。这比较柔和,既守住底线:超过24%的高利贷照样要受到监管,对借款人有关注、保护的作用;又留住弹性空间:不同风险的贷款可以差异化定价,比如给信用差的用户适当多收点利息,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别踩24%的红线,但合理范围内的定价空间依然有。这种"合理"的尺度,说是监管的温柔一刀也不为过。
三、服务创新“开绿灯”,会员费、增信服务不用慌
最让行业惊喜的是,新规对会员费、增信服务等收费项目不再“斤斤计较”,也未加以明确的限制。对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版直接删掉了"分润比例不超过30%""融担收费不超过利息"这些硬指标。 只明确"贷款息费+增信服务费"要计入综合成本,没提其他费用。这意味着双融担收咨询费的老套路行不通了。电商平台卖货、航旅服务收费这些项目的成本费用,只要平台别太离谱应该就能继续。会员费只要设计得和贷款脱钩,依然有操作空间。同时也说明服务为王,提升服务品质的必要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优质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
当然,新规也有稳妥的考虑:通过要求平台不得直接收息费,倒逼助贷平台通过金融机构合规收费。 总体来说,新规给助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合规整改才是关键。特别是存量业务的客诉处理,贷后服务必须跟上。要是整改不到位,相关部门可能会督促化解矛盾。好在政策也在给予支持,配套的金融纠纷调解机制正在推进。留给行业的时间还有半年,足够调整出更健康的模式。毕竟有稳健有序、灵活运转、有正规名分的助贷的才真正有戏。
总之,这次新规看似严格,实则是给助贷行业"正名+松绑"的组合拳。身份合法化、定价弹性化、业务多元化,三大信号都在指向同一个结论——助贷行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