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该怎么办?能逃脱吗?

史新说 2022-06-20 11:20:23

所谓“诛九族”,是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一种残酷刑罚,大意是指,某人犯罪之后,将其家属“九族”全部诛杀。

不过,关于“诛九族”中的九族成员具体都包括谁,历来都有争议,通常认为,这“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但不管是都包括谁,这种残酷的刑罚,算是真正达到了“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的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某人被判以“诛九族”的刑罚后,那么其亲属家眷都会受到牵连,那么,如果在古代碰上了这种事儿,作为受到无妄之灾的亲戚,有没有逃脱的可能呢?

答案是大概率没有的,这并非是古代人不知道逃,而是没有机会逃走,并且即便是侥幸逃走了,但之后会有重重麻烦,甚至生不如死,所以,包括犯人以及其亲属,才会放弃这种想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很多人对“诛九族”的几个误解。

首先第一个,就是诛九族是不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很多人认为,既然是“诛九族”,那就意味着几乎全家人都要受到犯人的牵连,自然是最残酷的刑罚了。

但实际上,还有一种“株连”的惩罚,要比诛九族更狠。

前文讲过,所谓诛九族,通常是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些成员,具体的则分为如下成员:

父族四:父、子、孙、兄弟;

母族三:母、母之父(即犯人外祖父)、母之母(即犯人外祖母);

妻族二:妻之父(犯人岳父)、妻之母(犯人岳母);

也就是说,这个诛九族所诛杀的对象,其实是围绕犯人亲属关系最近的几个人所展开的,整体范围还算有限。

并且在大部分时候,这个“诛九族”也不是说将上述人员全部诛杀。

除非是犯有“谋反大逆”罪的罪犯,才会对其亲属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古代的朝廷同样也不会赶尽杀绝。

举个例子,在明代之前,如果碰上谁被“诛九族”了,通常会把包括犯人在内,以及他的父亲,还有家中满十六岁以上的子、孙等男丁诛杀,剩余的九族成员,则是被处以流放或者卖为官奴。

到了明清时期,在原有基础上,诛杀对象又新增了犯人的兄、弟及伯叔。

换句话说,古代的“诛九族”,很多时候并不是像我们在看电视剧中的那样全家抄斩,犯人家属虽说也会受到牵连,但大部分至少能保住性命。

但若是碰上“夷三族”这种刑罚,那犯人的家属、亲戚就性命难保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夷三族”会比“诛九族”更狠呢?实际上,古代的“夷三族”,所包含的范围可要比“诛九族”大得多。

“夷三族”首创于秦代,早在秦国未曾统一中原时便有,秦朝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该刑罚滋味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

据记载,李斯本人不仅被腰斩,其父亲全家、母亲全家以及妻子全家,皆被处死。

这里所说的全家,是指李斯父、母、妻家中所有未出“五服”的族人,上至老者,下至婴孩,只要没有出“五服”,不分男女老幼,均在被处死的范围内。

这么一来,就相当于李斯以及其父、母、妻子的整个一族都被灭了,所谓“族诛”,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而再对比一下前文所说的“诛九族”,就会明白哪个刑罚更狠了。

第二个对“诛九族”的误解,就是历史上这种刑罚到底执行过多少次?

受电视剧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诛九族”刑罚会经常出现,而受此刑罚而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实际上并非如此,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诛九族”,也就不过两次而已。

其中一次,是隋朝时期的杨玄感,杨玄感是杨素之子,他曾协助隋炀帝登基,加上平叛有功,因此官至司徒。

但在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期间,杨玄感起兵造反,一度打至东都洛阳,最后还是在大将军宇文述的拼死抵抗下,杨玄感才兵败退走。

兵败之后,杨玄感自尽,而其族人则被隋炀帝处死,史书记载,杨玄感造反导致“祸及九族”,不过,具体隋炀帝都杀了他哪九族,史书并没有交代,只是说了其诸弟及家人均被处死。

另外一个,则是受到了”诛九族“的升级版”诛十族“。

这个人就是大明朝的方孝孺,他因为坚定拥护建文帝,并且在朱棣登基之际,拒绝为其写登基诏书,加上正是他撺掇建文帝削藩,所以朱棣一怒之下,便要诛方孝孺“十族”逼他就范。

但方孝孺却丝毫不惧,甚至放话说,即便是诛其十族,也不会帮朱棣写登基诏书。

最终,朱棣“满足”了他这个愿望,下令在原有九族的基础上,又将方孝孺的学生算进去,共计十族全部诛杀。

那么,方孝孺这十族,总共被杀了多少人呢?根据《明史·方孝孺列传》的记载,前后因此事而死者共847人(一说为873人)。

也就是说,八百多人被方孝孺牵连而死。

另据史料记载,在方孝孺被杀的同时,他的同事景清,也被朱棣诛了九族,不过,此事的真实性还有待确定。

总之,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诛九族”,其实在历史上被真正执行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且根据历朝历代的相关记载,大部分时候,被处以诛九族刑罚的犯人,顶多就是本人加上一小部分直系亲属被杀,其余人或发配或官卖,并不是全部处死。

当然,虽说不是每个人都被处死,但毕竟至少会有几个会被诛杀的,那么回到问题本身,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那些即将被处死的犯人以及其亲戚,有没有逃脱的可能呢?

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古代消息闭塞,等犯人亲戚知道自己会被处死时,官差已经来了。

换句话说,就是要向逃走,那么就得在官差到来之前,也就是被抓走之前提前脱身,这样官差到来的时候,就会捕一个空。

但问题是,这可能实现吗?当然不可能。

古代的消息传递,大多是靠驿站完成的,比如皇帝要对地方上下某道旨意,就会通过驿站,一站一站传到相应地方。

而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慢,同时,在消息传递到相应地区之前,该地区的人是不知道这条消息的。

所以,这就会导致某个人要被处以极刑之前,他是无法提前知道自己被杀之事,而既然不知道,那么就无从谈起提前逃走了。

至于那些飞鸽传说或者什么八百里加急等方式,寻常的人没能力使用,即便是有能力使用的,也用不上。

为什么呢?很简单,谁给犯人传这个消息?

想提前传达消息的前提,就是提前知道消息,这种人大多都是身在京城之人,但问题是,他们会不会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去给一个已经被皇帝和官府定罪的人传递消息,让其提前逃走呢?

因此,犯人既不能提前知道消息,也不能有所准备,而等到他知道自己被诛九族的时候,恶狠狠的官差已经将其包围了,如此一来,就断无逃生的可能。

其次,不排除有些财大气粗者,用钱贿赂官差或地方官员,请求放其一条生路,但这种方式的成功几率很低很低。

一来,所接受贿赂的官员或者差役,虽说拿了钱,但日后万一被举报,那么他将面临丢官甚至杀头的结局,孰轻孰重,大部分人都明白。

二来,像被诛九族的犯人,属于重犯,这就远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主放走的,需要打通的关节和任很多,即使这个同意,那个也未必配合,一旦有一人不配合,那么事情被捅出来后,就是天大的罪过。

总之,就是很少有人敢冒这个风险去做这种事情。

因此,受消息传递限制,以及无人敢担风险放人等因素,古代那些诛九族的犯人,很少有成功逃走的。

当然,事事无绝对,古代数千年的时间里,也肯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比如官差的疏忽,或者某个官差要钱不要命等,就造成了一些犯人得以逃出生天。

但即使侥幸逃走,接下来犯人所面对的种种麻烦,也会让其“生不如死”。

首先,侥幸逃走的犯人以及其家属,会面临“寸步难行”的问题,古代要想出个远门,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路引”,没有路引哪里都去不了。

举个例子,明朝时就规定,凡是发现没有路引但却私自外出超过百里者,均会被处以“私渡关津”之罪,若是遇到士兵没有路引,那就按逃军论处。

而犯人自然不可能有路引,即便是想申请办一个,也办不下来。

为什么呢?古代办理路引,除了需要向当地的里长申请之外,还需要经过县衙等部门审核无误之后,方才签发。

同时,路引也不是一张简单的条子,上面会注明持有人的姓名、籍贯、去往哪里,何时归来等多个信息。

甚至在明朝时,路引上还会写明持有人的外貌特征等信息。

如此一来,犯人以及其家属就没有了申请路引的克星,而没有路引,他们哪里都去不了,一出去就会被捉。

其次,犯人总得吃饭住宿吧,住宿好说,随便找个荒山野庙就能解决,但吃的东西从哪里来呢?如果拿钱去买,马上就会被人发现。

要知道,古代可是“十里不同音”,一个地方突然出现几个陌生的面孔,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警觉,一旦如此,当地人就会报官,随即就会引来官兵的搜捕。

这样那些犯人和其家属如何处置?除了束手就擒,着实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直接找个荒山野岭或者是深山老林,躲在里面过隐居的生活不行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在深山老林里生存的问题。

不要以为开垦种地什么的容易,且不说有没有工具,单说在深山老林里,怎么应对那些豺狼虎豹以及蛇虫鼠蚁,就是一个极大的麻烦。

况且,隐居深山老林就意味着缺乏生活和医疗物资,在这种情况下,稍微有点小病,就有可能要命。

并且,深山老林中说不定还有山贼,而山贼大多都是见钱眼开的亡命徒,他们干的就是杀人越货的勾当,要是让他们遇到这些逃走的犯人以及其家属,那必然会吃干抹净。

还有人说可以出家当和尚,也可以,但是在古代,要想出家不是说你把头发剃了就行了,是需要有度牒的,没有度牒,基本上所有的寺庙是不敢收留陌生人的。

不然,日后查出来收留逃犯,那就会引来官兵的围剿,寺庙犯不上冒这种险。

因此,古代人在遇到诛九族的时候,亲戚们大多是不得不跟着遭殃,他们也想过逃走,但逃走之后的风险和麻烦,比不逃更令人难受,甚至生不如死,况且,大多人也不具备逃走的能力,再加上不逃的话也有可能会保住性命,所以很多人就只能去面对了。

0 阅读:1002
评论列表
  • 2022-06-20 12:41

    万能的影视[得瑟]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