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2岁的鲁女士在食用海鲜后30分钟内,出现了全身红色风团样皮疹,并伴有剧烈瘙痒。她随即前往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皮肤科就诊,经输液及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皮肤科专家提醒,这是典型的由海鲜引起的急性荨麻疹,若不及时规范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接诊医生卞姝姝介绍,患者就诊时全身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状。尽管鲁女士自行服用了氯雷他定后症状稍有缓解,但皮疹仍反复发作。最终,她被诊断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此类过敏可能诱发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致命并发症,即使症状暂时缓解,过敏体质仍将持续存在,必须严格防范。”卞医生强调道。
针对公众对海鲜过敏的认知误区,卞姝姝医生特别指出了三大常见错误:
误区一:以前吃过没事,就永远不会过敏。 事实上,过敏反应可能随时发生,这与个人的免疫状态变化有关。鲁女士以前也经常吃海鲜,但此次却突发过敏。
误区二:症状消退后,就可以继续食用海鲜。 过敏反应存在“双相反应”的可能,即症状缓解后6-8小时内可能再次加重。
误区三:高温烹煮可以消除过敏原。 海鲜过敏原耐高温,常规烹饪无法完全破坏致敏蛋白。
卞医生建议,首先要明确诊断,最好进行过敏原检测。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抗组胺药),外出就餐时更要主动声明自己的过敏史。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喘息、面部或口唇肿胀、意识模糊或晕厥、持续呕吐或腹痛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海鲜过敏绝非小事,及时识别、规范处理才能避免悲剧发生。建议有类似经历的患者尽早就诊,接受专业指导。”
通讯员 许静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