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时候,《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中国的诋毁和对美国的喜爱。
这篇报道一经发布,就深深的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便纷纷想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谁,为何可以说出这种话?
而文章的作者却是在我们国家一位能力出众的记者,那身为记者的袁莉为何会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事到如今她后悔曾经所犯下的错了吗?
身为中国人却喜欢“自由主义”
袁莉出生于宁夏银川,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中国生活,并在中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他却一直想要去美国寻求发展,这一想法一直到她参加工作以后才得以实现。
美国的人民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自由,并且极度的不喜欢自己的隐私被窥探,所以在袁莉到达美国以后,便被这种“自由主义”的生活深深吸引。
她觉得在美国不仅可以大展拳脚,还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由,所以她为了能够被美国所接受,就说出了很多诋毁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
她曾经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说过,她觉得中国之所以可以发展起来,不管是在经济的发展上,还是在国家的科技研究上,都是因为受到美国影响的缘故。
随着我国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可谓是举足轻重的,再加上中文现在也被不少的国家人民学习,所以我国在英语的教育上相比之前减少了不少。
但是在袁莉看来,这种减少我国英语在教育上的重视的行为并不是正确的选择,甚至拿之前清朝政府的失败和现在的我们作对比。
在她的心里,中国在国际上一直是处于落后的地位,不管是在科技的发展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比西方国家晚上一步,就比如他们已经发明出自行车而我们还在依靠马车。
就算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是不愿意接受外界的东西,这种行为无异于之前清朝政府的政策,还觉得学习英语是必要的。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到国外的真实情况,但是中国却只愿意拿民族大义来说事,明明可以学习英语让中国发达,却偏偏要降低英语在我们国家教育上的占比。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虽然英语现在依旧是通用语言,多学习英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能力,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并不像她认为的那样中国在发展上取得的成功,全部都来源于西方国家。
因为国与国之间都存在隐形的竞争关系,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你会把自己的成果拱手让给其他人吗,那在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所以在国家的发展上,其他国家并不会给我们提供帮助。
最让中国人民气愤的是她在新冠疫情事态严重的时候,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把中国在疫情当中的政策扭曲,这不仅仅是在侮辱我们国家的政策,更是唯恐天下不乱。
骄傲自大的成功路
但是谁又能想到就这样一位通过污蔑中国,来博得其他国家认可的人,曾在中国的记者圈中十分优秀。
袁莉从很小的时候,在语言上就表现出了十分不俗的能力,不仅仅在性格上活泼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在说话方面逻辑也非常的清晰。
她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但在当时工人这个职位还算不错,虽然挣不到很多大钱,但是也不至于饿肚子。
父母认为只有多读书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袁莉的教育上总会力所能及的给予她最好的条件,而袁莉在学习上也十分的努力。
在学校上学的时候,经常会获得学校的各种奖项,并且深受老师的喜爱,但是她除了学习以外还有着自己的小爱好,那就是做一名记者。
因为记者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还可以分享很多幸福的经历,她非常喜欢用自己的双手记录下所有幸福的事情,所以她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
也正是因为她有了自己心仪的职业,便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刻苦用功,不仅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想去的学校,还因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可以出国留学的机会。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并且还可以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这背后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
后来在留学结束以后,她如愿的成为了一名记者,并且还是我国著名的媒体新华社,但是从小就处处拔尖的她,到了新华社以后却不太满意。
毕竟可以进入新华社工作的人,要么能力十分突出,要么就是学历很高,这让她这个曾经一直是“别人家孩子”的她看起来并不优秀了,只能先从小小的外派记者做起,所以她对这个工作并不满意,做了两年以后就选择了离职,想要去往其他国家发展。
崇洋媚外的下场
她在留学的时候去的就是美国,她在美国看到了美国人民的自由,并且觉得在那里会比在中国的发展好,但是她看到的只是表面,并没有看到内在。
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非常严重,他们觉得只有和他们一样肤色的人才是高贵的血统,那除了白人以外其他肤色的人并得不到尊重,而比起他们讨厌的黑人来说,最歧视的还是我们黄种人。
所以就算袁莉成功到美国生活,她的生活也并不会太好,但是好在她的能力还比较出众,在最好的时候还是《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的主编。
所以只要她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下去,未来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她的野心却并不止于小小的主编,而是想要通过更快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野心。
所以她为了能够走向成功,写了很多侮辱中国,诋毁中国人的文章,但是好在她并没有因此获得成功,刚开始的时候她确实赢得了美国的信任,所以她就越来越肆无忌惮。
所以如果有人问她后悔了吗?我想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按照她目前的情况来看,后悔是必然的,因为她随着她引起的民愤越来越多,美国对她也不在像之前一样信任,彻底沦为了被国人骂,被美国抛弃的一个没用的人。
袁莉的故事引发了许多思考: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情感产生碰撞时,该如何权衡?她选择以诋毁故土的方式迎合他国价值观,最终却落得两面不讨好的结局。有人认为这是文化自卑的极端体现,也有人质疑媒体人是否应以客观为底线,而非沦为立场工具。
若你身处她的位置,会如何平衡职业抱负与民族情感?袁莉的遭遇是否暴露了某些群体对西方滤镜的盲目崇拜?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信息来源
搬出纳粹抹黑中国?看《纽约时报》如何播恶遗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1-22
这些“恨国党”的丑态,连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了 中国青年网 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