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失踪2天,赴北京密谈十小时,71年基辛格如何推动中美破冰?

协虎战争史 2024-03-11 22:00:17

无论在哪个国家,国宴都是代表国家最高饮食水平的宴会,从食材品质到厨师技艺都是一等一。

国宴如果出了岔子,那从领袖到老百姓都没面子。

近代以来,无论在哪国,国宴上出岔子的情况很少,唯独1971年7月8日,在巴基斯坦招待美国代表团的宴会上,有人被国宴吃得上吐下泻。

这个被烤羊肉和海鲜汤撂倒的人,叫亨利.基辛格。

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赶紧安排基辛格去总统府休息,又怕总统府太热,下令用飞机送基辛格前往西部喜马拉雅山的别墅休养。

基辛格在次日凌晨5点登上了飞机,他确实飞到了喜马拉雅山,但他并未降落,而是越过青藏高原一直向中国腹地飞去。

他的目的地是北京。

随后两天,基辛格短暂消失在巴基斯坦,两天后回归,此时他已经和中国最高领袖们见了面,定好了中美缓和关系的计划。

这次秘密访问,其实是尼克松总统拍板决定的,接触中国是当时美国共和党的共识,因为当时美国在冷战交锋中已经处于下风,中国是破局的关键点。

得到美国高层授权后,基辛格策划了秘密访问,借巴基斯坦的飞机前往中国,这份胆识让后人津津乐道。

从秘密访华,能看出基辛格的外交风格——他本人是“务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实际利益出发,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

当然,这让他完成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中东和解这样的壮举,也让他犯下不少后世认为的“错误”。

那么在冷战高潮期,美国为什么要找中国“破冰”?基辛格又是怎么推动中美建交的?在辅佐尼克松时,基辛格还做了什么?

【一】冷战天秤倾斜,基辛格决定救场

美国和新中国之间的恩怨,完全来自于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

在解放战争期间,美苏两大巨头其实都在骑墙,他们都没有全力支持国共的某一方。

对美国人而言,他们不喜欢老蒋和他的党徒,因为他们贪污腐败,不得民心。

至于苏联,也没有大力支持东北和西北的解放军,因为当时苏联认为这场战争力量对比悬殊,哪怕自己支持,也很难让双方势均力敌。

一直到1948年,见形势明朗,苏联才大力支持东北的民主联军反攻,而美国则彻底放弃了国军,因为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对老蒋支持自己的对手杜威不满,决定任其自生自灭。

美国还认为,自己此前也长期和中共有接触,在老蒋倒台后,只要维系和北京的联系,中美还是朋友。

所以,美方势力在解放军反攻时并未跟着老蒋南下,其在北方各地的领事馆,青岛、上海的军队,南京的大使馆都留在原地。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响,但他们算错了新中国的外交态度。

在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走上一边倒的外交道路,这一方面是出于苏联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国内彻底革命。总之,美国等西方势力被驱逐出境。

至此,中美的大门才正式关闭。在之后的朝鲜战争里,中美更是大打出手,美国感叹中国军队在短短几年内脱胎换骨,已经能和美军掰手腕。

中美在朝鲜打完后,南方的越南成为东西方较量的主场——法国人被北越军队打得鼻青脸肿,最后撤出了越南北方。

50年代,南北越开始对峙后,美国支持南越,但南越在和北方的对抗里处于下风,哪怕美国上场都于事无补。

这时候,美国政坛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中国。

美国政界开始出现一种认知:凡是战争有一方是背靠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美国在亚洲东部地区的战争绝对无法获胜。

最早对此醒悟的,是美国学界的一批欧裔政治学者,他们研究欧洲历史得出结论:

在国际之间搞外交艺术,不能只看意识形态或政体,而要看国家利益所在;不能考虑道德,因为国与国是丛林状态。

这一理论是哈斯.摩根索继承爱德华.卡尔的“政治现实主义”,然后发展而来的,后来欧洲犹太人亨利.基辛格将其发扬光大,变成美国的外交真理。

基辛格早年参加过二战,回国后进入哈佛读书,学了政治学和哲学。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著名的“影子政府”——美国外交委员会里找到了职位。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美国各界名流,他们通过国会对美国政策施加影响。

而在基辛格从政初期,他经历了美国战后的20年外交混乱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四大总统有民主党,有共和党,他们的外交方式大相径庭。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在任时,美国搞了遏制战略和边缘政策,结果是包括中国、朝鲜在内的数个欧亚国家倒向苏联,冷战、热战交替。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美国更是外交失控,外交几乎一潭死水,所谓的“代理人战争”失败,越南战争把美国拉下水,打成烂仗。

基辛格至此确定,美国的传统外交道路走不通,他要把自己的理论带入政府,从中国破局,带美国翻盘。

那时候,基辛格在外交委员会已经小有名气,最后他决定和纳尔逊.洛克菲勒合作,向美国总统的位置发起冲击。

【二】中美破冰前奏曲:马克波罗行动

60年代,纳尔逊是时任纽约州州长,在共和党内人气很高,但倒霉的是他多次参选都没通过党内初选。

1968年美国大选,纳尔逊在党内败给前副总统尼克松,基辛格因此垂头丧气,但尼克松却来邀请他当自己的国防顾问。

作为职业政客,尼克松早就听说基辛格的名声,也在辩论里被纳尔逊的演讲征服,因为尼克松知道演讲稿是基辛格写的。

在纳尔逊的演讲里,即基辛格写的讲稿里,多次提到不能忽略那个“红色中国”,这也跟尼克松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6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在边境上教训了印度,国内还引爆了原子弹,发射了弹道导弹,西方世界都对新中国又敬又怕。

英法等国都在密切和中国接触,美国已经落到后面。

加上中苏关系在60年代后日益破碎,一些敏锐的美国政治家认为可以和中国接触甚至结盟,来打破冷战“苏攻美守”的态势。

尼克松和基辛格进入白宫后,两人列出了两步走战略——先接触中国,叫停越战;完成连任后,他会和中国建交,共同遏制苏联。

这两步必须一前一后,因为中国不点头,越战打不完。等越战打完,尼克松的连任将不成问题,第二个任期内,他将推动中美建交,拉上中国遏制苏联,进而在亚洲大陆上完成翻盘。

基辛格对这个计划非常兴奋,1969年中苏爆发的武装冲突更是加速了这个计划,美国趁机宣布解除部分对华封锁,并在报纸上曝光了苏联对华的核打击计划。

在1970年国庆节,见毛主席邀请美国友人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基辛格知道,这是中方给美国政府的“回信”。

随后,基辛格向尼克松送上了“马克.波罗计划”的雏形:借第三国向中国传达消息,然后由自己秘密访华,达成初步协议后再让尼克松访华。

1970年11月,巴基斯坦总理叶海亚访美,尼克松请他传信给北京——美国希望和中国接触。叶海亚随后访问北京,传达了信息,中国政府欣然接受。

得到叶海亚答复后,基辛格知道,自己的中国之行只是时间问题。

1971年7月,安全顾问基辛格开始亚洲访问,前往南越、泰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或准盟友,是抵挡苏联“南下”的屏障。

基辛格最后在7月8日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并在当天晚上的国宴上演了一出好戏。

当晚,基辛格吃了一些东西,然后表现出难受的样子,最后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场。

离开宴会会场后,基辛格从后门上车,戴着一顶帽子,秘密前往中国大使馆,在那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等候多时了。

之后,叶海亚总理安排了一架飞机从首都前往北京,章文晋陪同基辛格在9日凌晨5点起飞,两人一路聊天,中午时到达北京。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基辛格称自己就像马克.波罗一样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一成就必然会被世界铭记。

【三】两面基辛格,难掩过去的阴暗

基辛格访华是中美高层的机密,到达北京后,他和周总理秘密谈了十几个小时,双方就台湾问题、越南问题、对苏关系、对印关系、日本问题交换意见。

会谈中,中美双方都提了条件,也做了让步,基辛格对此非常高兴。在谈判的间隙,中方还安排基辛格游览了故宫,基辛格认为这是中国人对外示好的一种方式。

基辛格回国后,中国发表公告,对尼克松总统进行访华邀请,此事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整个东方阵营内,中美接触引起热议,苏联带着一群盟友批评中国,朝、越两国也对中国不满,但一切都无法阻止中美握手。

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随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基辛格认为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光时刻。

在美国,大部分人对接触中国持积极态度,因为越战总共把300万美国人送上战场,30多万人伤亡,美国人已经失去了耐心。只要能加速越战的结束,美国选民们都举双手赞成。

访华后的尼克松也人气空前高涨,他的连任板上钉钉,民众对尼克松的认可度很高,直到1973年的“水门事件”才毁掉了一切。

水门事件后尼克松下台,副总统福特顶了上来,基辛格还是国务卿。

在最后的几年里,基辛格依然活跃在世界各个角落,他曾积极想推动中美建交,但奈何福特没能连任,这个甜蜜的果实最终落到了卡特总统的手里。

1977年初,福特下台,基辛格也离开政府,他历经了尼克松和福特两任总统,但因为福特是临时顶替,而且时间较短,政治路线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路子。

所以可以说,基辛格的职业生涯都属于“尼克松时代”。在这10年时间里,结束越战,访问中国,推动埃及、以色列和解,都是基辛格的正面功绩。

但在暗地里,基辛格和尼克松这对信奉“现实主义政治”的搭档没少干脏活儿。

早在1969年,基辛格和尼克松为了让北越知道新总统的态度,拿出了“狂人理论”,要用武力让北越和盟友知道美国新政府的疯狂,打击他们的斗志。

美国于是开始轰炸柬埔寨和老挝,哪怕这两个国家是中立国。

这次大轰炸被称为“菜单行动”,美军投下的炸弹比二战时轰炸欧洲还多,前后造成十几万平民死亡。

在轰炸的同时,1970年美国策动朗诺上校政变,推翻柬埔寨王国,断绝对北越的支持。此举引起了长达十几年的柬埔寨内战,导致生灵涂炭,柬埔寨人口伤亡三分之一。

1971年,东巴基斯坦内乱爆发,西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搞屠杀,美国早就知情。但为了维系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美国依然向西巴提供武器支援,最后这次屠杀造成百万人伤亡。

1973年,美国又支持智利陆军司令皮诺切特政变,推翻民选的阿连德总统。基辛格带着CIA策划并支持了这次事件,而在政变成功,阿连德战死后,他却在记者会上告诉全世界:

“美国和此事绝无关系。”

1975年,美国支持印尼总统苏哈托入侵刚独立东帝汶,随后的日子里,印尼军队在这里屠杀了10万人,而美国一直向其输送了武器装备。

美国以此来换取印尼的支持,并打击东帝汶的左翼政党,这正是基辛格作为使者访问了雅加达,和苏哈托达成的协议。

1976年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魏地拉推翻伊莎贝尔总统,建立军政府,此事也是美国在背后支持。

一桩桩,一件件,单独罗列出来都是一段血泪史,近几十年美国没少为这些事道歉,这也是以基辛格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美国政客,所脱不开的干系和罪过。

客观分析,基辛格和总统支持南美的军事政变,防止左翼势力扩张,是为了美国“后院安稳”,防止古巴革命被复制;打击柬埔寨和老挝,是为了把北越按在谈判桌上。

可面对这些血迹斑斑的历史,基辛格却曾对这些事业引以为傲,而在他的晚年,当时代变迁之后,这些“政绩”褪去了颜色。

进入21世纪,美国人开始反思当初不择手段为自己谋利,导致无辜平民伤亡,政府背上道义负担,那个年代的“明星人物”因此基辛格被按在了“战犯”的座位上。

虽面对道德压力,但基辛格从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他的一切战略都是在白宫制定的,而且不是自己制定的,是和整个幕僚团一起决定的。

总统点了头,部长们也同意,CIA是具体执行者,这都是国家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更何况其结果都是为美国利益服务。

可事实胜于雄辩,美国的那段历史体面与否,已有公论,难以辩驳。所以基辛格晚年的著作里,大多谈自己的思想和战略,并分析国际未来局势,对当年的作为较少涉及或稍加美化。

他在演讲中更是绝口不提自己的“丰功伟绩”,也许这也表明了他的对过去的态度吧。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在权力与道德之间寻求平衡——评基辛格的"多极均衡论"》,刘靖华

2.《基辛格-尼克松的"宏大构想"、尼克松主义与冷战转型》,戴超武

0 阅读:54
协虎战争史

协虎战争史

用通俗的语言,科普战史故事、武器装备,传播军史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