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蜻蜓的美丽形象从古传颂至今。
的确,蜻蜓长直的身体,轻盈的体态,薄如蝉纱的双翼,总体给人一股美丽无骨的感受。除了美丽,蜻蜓还是有名的“捕蚊机器”,兢兢业业为人类消灭害虫。尽管如此,蜻蜓一族,却仍旧摆脱不了被人类当做盘中餐的命运。
地球元老:蜻蜓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蜻蜓的记载,书中称其尾好高而挺,状貌如钉。蜻蜓身姿美丽,体态轻盈,飞行迅捷,在池塘边经常能看到蜻蜓敏捷飞行的场景。蜻蜓又名山咪、纱羊,双翅十分发达,腹部细长,足细文弱,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蜻蜓虽小,却有着神秘身份,它们是“地球元老”,拥有极为强悍的生命力,是地球上资历最老的生物种类之一。
蜻蜓复眼发达,白天视物能力强,晚上则反之。蜻蜓家族庞大,种类多,身型大差不差,颜色却一个赛一个缤纷夺目。除了给人类视觉上的享受之外,这缤纷的体色还有利于蜻蜓与所处环境的颜色融为一体,方便捕食与避开敌害。
从细处看,还能看到蜻蜓长着发达尖锐的口器,这是它们捕食的利器。蜻蜓看上去毫无攻击性,实际上却是一种相当凶猛的生物,专门捕食蚊子、苍蝇等害虫。蜻蜓被认为是一种性情相当凶猛的生物,捕食蚊子时眼睛都不带眨一下,是农业除蚊器和生态防卫兵。
蜻蜓行动迅捷,飞行速度快,捕蚊技术高超,面临狡猾的蚊子,蜻蜓可以按耐性子进入超长的等待期,只要恼人的蚊子一出现,便能一击必杀,整个过程果决迅速,鲜有败绩。
蜻蜓的灭蚊能力有口皆碑,一只蜻蜓每年所消灭的蚊子多达三千只。
蝴蝶有纤长的触角,犹如敏锐的雷达探测器一般,使它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外部世界,辨别1公里至2公里外的气味。反观蜻蜓却没有此物,它们的头部“光秃秃”的,乍一看只有硕大的复眼。那么,蜻蜓是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呢?
其实,蜻蜓的身体结构含有玄机,它们也有触角,但不像蝴蝶那般显眼,蜻蜓的触角呈刚毛状,聚集了很多感受器,使蜻蜓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蚊子的气味和动向,将其蚕食。
凶猛水虿,最长需耗时8年才能成熟蜻蜓没有庞大的体型,“与蚊作战”的能力却不俗,是蚊子的头号克星。蜻蜓一族的灭蚊实力强悍,蜻蜓的稚虫水虿则更为凶猛,甚至还会捕食小鱼。
蜻蜓不像蜜蜂、蓝闪蝶一般需要经历四个生长发育阶段,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一生需要经历卵、稚虫、若虫三个生长发育阶段,之后才能蜕变为人类眼中亭亭玉立的样子。人们将蜻蜓的稚虫期称之为水虿,为了冲破最后一个发育蜕变的关卡,水虿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个时期的它们异常凶猛,胃口犹如深渊一样怎么都填不满,捕食量日增。
蜻蜓不仅演化历史悠久,种类也多,它们的家族十分庞大,全球约有5000种,每种蜻蜓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美丽。因此,从整体来看,蜻蜓这个物种从幼虫期到成虫期的时间跨度也是很大的,一般要1年至8年左右。常见的蜻蜓种类需要1年至3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蜕变成功。
而对于一些特殊种类的蜻蜓来说,则需要耗费8年的时光才能迈向成熟的大门,蜕变为成虫,拥有一对美丽的翅膀。经过8年的生命洗礼,这些蜻蜓变得更有生命力,更令人类刮目相看。
但可惜的是,成虫期的蜻蜓并不长寿,通常只能活1个月至8个月,生命消亡的速度很快。尽管如此,蜻蜓仍旧兢兢业业完成了它们的使命,一是促进种群的繁衍,二是化身“无情的灭蚊机器”,捕食害虫,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捕蚊能手,沦为人类盘中餐蜻蜓主要栖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诸如池塘、溪流、水渠等地。这些地方通常是浮游生物、蚊子的聚集地,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物,既方便蜻蜓取食,也有利于蜻蜓栖身、交配、生长。蜻蜓外表美丽,可它们却不是花瓶,无论是幼虫期还是成虫期,蜻蜓的捕蚊能力都十分厉害。纵观蜻蜓的一生,都在为“灭蚊”而战,蚊子幼虫会被水虿蚕食,蚊子成虫则会被蜻蜓捕食。
尽管如此,蜻蜓的功绩不但没有被人类铭记,反倒因为人类的贪欲,招来灭顶之灾,它们被饥肠辘辘的人类盯上,沦为食客的盘中餐。人们将水虿捕捉来油炸,美其名曰:野味,就连成虫时期的蜻蜓也没有被人类放过。
一时之间,捕杀蜻蜓的行为蔚然成风,池塘边、河道上的蜻蜓肉眼可见地减少,寂静山林中也缺少了蜻蜓的美丽倩影。
人们通常认为,水虿富含蛋白质和能量,口感也相当不错,吃腻了牛肉、猪肉、羊肉的食客,将目光转移到蜻蜓身上。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特色餐厅和饮食小摊上,时常能够看到用水虿制成的“美味炸货”,食客品尝过后,大赞鲜美可口。
除了被大量食用之外,人们也会拿蜻蜓当做药材使用传统医学认为蜻蜓药效奇佳,又有很好的滋肾补阳的效果。人们偏执地将蜻蜓“占为己有”,吃它用它,差点致使其被“灭族”。这种行为无疑是对野生蜻蜓种群莫大的伤害,并且极度忽略了蜻蜓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也轻视了蜻蜓种群“灭杀”害虫的能力。
虽然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但蜻蜓的蜕变之路并不容易,有些种类的蜻蜓甚至需要耗费8年的时间才能“面世”,匆匆一年内,生命又将彻底消逝。它们身上肩负着灭蚊的职责,如果没有蜻蜓的存在,害虫就会嚣张繁衍,进而危害生态。对此,人类应“嘴下留情”,好好保护蜻蜓一族,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