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闺女在肯德基吃饭,听到隔壁一对父女的话,爸爸对着6、7岁的女儿说:
“你吃的这顿肯德基,是爸爸辛苦一天挣下来的工资。”
只见小女孩默默地低下了头。
我不知道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只是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从小到大,我听过爸妈说过最多的,就是这几句话:
“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吃香喝辣了。”
“你想买XX,你看我像不像XX。”
“我们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你为什么就不能懂点事?”
……
其实,对于小时候的我,根本没有“穷”和“富”的概念。
当我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带来的是爸爸妈妈的懊恼和责备。
我总会自我怀疑,是自己让爸爸妈妈变得拮据,这种愧疚感随之伴随整个童年。
“哭穷”和“穷”是两种概念家长每天在孩子面前说省着点花,我们赚钱不容易,孩子心里怎么想?
长大后的孩子,会畏畏缩缩,不敢花钱,每次花钱都有一种愧疚感,会觉得自己穷而自卑。
别人稍微给自己花点钱,就感动得要死。
花点钱都会有愧疚感,可能这就是“哭穷”父母想要的效果吧。
我想,父母对着孩子“哭穷”,带了一丝坏情绪的宣泄。
把“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家里穷的现状两者结合”的夸张化,试图把“家庭状况不好”和“孩子的索取”划卡等号。
穷不是罪,但并不是孩子应该背负的重担。
你甚至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咱家确实是没钱,爸爸妈妈挣不到更多,但是不要把挣不到钱的问题,甩在孩子身上。
从小被穷养大的孩子,不会对自己好,不敢对自己好。
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自己的感觉永远是不被看见的。长大后,就算条件允许,对自己好点,都有罪恶感。
我们可以贫,但不能穷,贫是客观条件不够,穷是主观心力不足。
父母越哭穷,孩子越自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穷人父母喜欢哭穷,孩子长大越自卑;富人父母告诉娃不缺钱,孩子长大越自信。
最烦的是明明家里不穷,还要哭穷教育。
从小到大,兴趣班没少过我,但我想要买个东西就是不给,零花钱也不给,当时可羡慕别的小孩能够买零食、买玩具……
我妈从小对我哭穷,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越是这样,等我上大学后,反而控制不住自己花钱。
我想,可能我要弥补童年自己的缺失。
明明家里不差那点钱,能不能让孩子花得安心呢?
东西不贵,能负担得起,孩子想要,就算不给,也不能说家里没钱买啊。
我从小就顶着这该死的愧疚之心,花钱超级有愧疚感。
很多人都有个误会:金钱观是灌输出来的。
其实,金钱观是体验出来的,是在父母的日常消费行为中,体验出来的。能尽量满足孩子需求的家庭,不能算真贫穷。
而对于真正经济拮据的家庭,哭不哭穷不重要,平常的消费体验,就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捉襟见肘。
如何在现在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孩子自信的消磨,才是问题核心。
对于经济状况不是那么好的家庭,应该教育孩子扩大眼界,多读书,多体验更多社会生活,给自己更多的可能。
要清楚一件事:财富只是副产品,只是一个人认知的副产品。如果你把它作为目标,就舍本逐末了。
给孩子的富足感,从来都不是金钱堆积出来的。
给予孩子内心的丰盈和精神上的富足,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