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在雷达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势头堪称日新月异的今天,隐身技术对于航空器来说虽已并非万能,但不隐身的航空器往往是万万不能的。后者注定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可能将面临毁灭性的风险。但如今,作为世界级军事大国的俄罗斯却极其罕见地主动将自家的一款最新型战机做了“降级改进”,即从原本的隐身机降格成了非隐身机,如此“谜之操作”究竟是图个啥呢?
俄方展出的最新版本“雷鸣”无人机
据环球网报道,在刚刚开幕的“军队-2024”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作为主办方的俄罗斯公开了一款名为“雷鸣”的军用高速无人机,该机出自俄罗斯军工企业喀朗施塔德厂之手。从俄方公开的数据来看,“雷鸣”有着2吨的最大载弹量,可在机腹内置弹舱中携带大尺寸弹药;其最大飞行速度为1000公里/小时,属于跨音速范畴,巡航速度则在650~800公里/小时;最高升限可达12000米;最大作战半径则为700公里。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与几年前首次公开时的状态不同,如今的“雷鸣”已从一款明显运用大量隐身技术的隐身无人机变成了一款基本没有加入任何隐身技术的非隐身无人机。
3年前的“雷鸣”无人机画面
确实,从俄罗斯国内媒体在2021年的新闻报道中来看,当时的“雷鸣”是一款采用了V型外倾双垂尾、机身外形和背部进气道形状都有明显的隐身优化设计的无人机。俄媒在相关报道中,将其形容为“可与有人驾驶飞机协同作战的空战无人机”。但如今看来,最新版本的“雷鸣”出现了堪称“巨变”的改动,原本的V型外倾双垂尾被改成了传统的单垂尾构型;原先为满足隐身外形需求而来的较为圆钝的机身形状,变成了基本没有隐身效果、但更适合高速飞行的尖锐机身形状;背部进气道的进气口形状也放弃了为提高隐身效果所做的优化。
早前版本的“雷鸣”是一款用于空战的隐身无人机
看起来,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雷鸣”已经彻底地从一款带有现代色彩的隐身无人僚机,退化成了充满着传统气息非隐身无人僚机,这与中美等航空工业强国的选择截然不同。那么,原因究竟为何呢?倒是也不难猜,那就是俄罗斯军方可能对“雷鸣”的需求出现了变化。而在功能定位出现大变的情况下,这款无人机自然也会经历大改。从俄方在“军队-2024”论坛中展出的可供“雷鸣”使用的弹药中就不难发现,它们基本都是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弹药,如KAB-100和KAB-250航空炸弹,以及KH-38L和KH-MD-E空对地巡航导弹等。也就是说,当下版本的“雷鸣”已不再是3年前的那款“空战无人机”,而是“对地攻击无人机”。
早前版本的“雷鸣”无人机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战斗民族”为何要对新锐的无人僚机进行降级处理了。相比起对空作战,无人机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时的飞行高度不会很高,且很可能身处敌方防空火力打击范围之内,以隐身无人机执行危险度更高的对地打击任务,在成本和效费比方面都有些划不来。相比之下,非隐身版本的“雷鸣”虽在隐身效果方面大幅度下滑,但研发、生产和使用成本恐也跟着下降了不只一个量级,战场效费比有望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上。
非隐身版本的“雷鸣”使用对地攻击弹药
不仅如此,从现版本的“雷鸣”来看,其还把此前被隐身版本“雷鸣”弃用的翼下挂架装了回来,前者不仅可在内置弹舱中携带弹药,还能在机翼下方挂载弹药。此举虽然注定会增加雷达反射信号,但却也同时增加了携弹量,亦是追求作战效能的一种表现。看起来,相比起中美等国对无人僚机的定位和任务设定多为“协助有人驾驶战机争夺制空权”,俄罗斯倒是更加追求无人僚机的“对面打击”能力,乃至是放弃了在隐身机时代的制空作战能力,这种思路显然是相当的剑走偏锋。
中国FH-97A隐身无人僚机
那么,俄罗斯人的这种“非主流”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从隐身机降格为非隐身机后,“雷鸣”的生产难度和成本虽都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扩大产能和批量列装部队,但过于单一的对面打击功能也限制了该机能执行的任务种类。相比之下,诸如中国“攻击-11”、“彩虹-7”和“FH-97A”等多用途隐身无人机,既能伴随有人驾驶的隐身战斗机执行对空作战任务,也能投射对地对海攻击弹药,再加上自身还有着较为完善的隐身技术,这才是五代机和六代机时代的无人僚机主流发展方向。俄罗斯对“雷鸣”的降格之举,恐更多地体现出了自家军费开支和高端技术水平的有限。
中国或仍将继续发展隐身无人僚机
总之,这种与中美等国“反着来”的俄版无人僚机很难跻身主流,我们或没有必要模仿俄罗斯人所做的事情。
苹果专业户
我没钱进大酒店吃饭,我去小饭店难道不能吃饭么!只是花钱多少问题-
听雨
有没有可能是两款无人机?[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