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社会发展得太快了,电子产品一年一更新,各种人工智能的家居用品,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仿佛慢一点都会被淘汰。
可是,在这时代的大潮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回忆起曾经那段艰苦岁月,记得过去那个年代的老物件?
敢说这几样东西,估计70后几乎都没用过,能叫出名字的人,绝对都是爷爷奶奶辈了,看看你是否知道?
一、煤油炉
现在的人生活好了,哪怕是农村做饭,要么是用电磁炉,要么是用天然气。
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四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的人连用电都是一种相当奢侈的事情,因此农村人做饭只能够烧火,烧土灶。
而城里的人呢,则会备上煤油炉。
在当时这可是好东西,体积小,生活快,做饭快,只要有点条件的,人家都得备上这么一个煤油炉。
只不过这玩意儿其实还是有点危险的,因为要时不时的添油,这时候要保证火苗熄灭,不然的话,弄不好就会引发火灾。
并且由于那年代的煤油很多都掺杂着汽油代替,所以,点火更要小心翼翼,不然的话是真的会产生爆炸,出人命的!
以上种种都使得煤油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城市电力的普及以及其他做饭工具的出现而被迅速抛弃。
如今也就只有少数念旧的人家,可能还有煤油炉子,这一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的老物件了。
不知道大家的长辈又是否还记得这煤油炉呢?
二、剃头匠的家伙事
现在大家想要理发,基本都会去固定理发店。
可是老一辈人应该还记得,原先在理发店非常稀少的年代,大多数的理发师也就是剃头匠,是走街串巷找生意的。
他们的家伙是被称为剃头挑子,这挑的东西里可是大有门道。
一边是箱子里面放着各种物件,甚至还有炉子,水盆,能够就地热水为客人刮胡子洗头。
另一边则是个凳子,让客人能够坐下。
需要注意的是,那时能够挑着剃头挑子的师傅,可都是多面手。
他们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
相比于普通的理发师,剃头匠那真是身怀绝技,面面俱到啊!
可惜的是,同样的,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加专业的理发店普及,剃头匠也逐渐或是转行,或是退休。
而剃头挑着也被理发店中更加现代、细致的工具所取代了。
三、谷斗
现在人们进行粮食买卖,都是用各种秤来进行。
可问题是,在以前没有称的时候,又该如何计算粮食呢?
答案是体积。
这一点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比如说春秋时期齐国田氏的大斗借,小斗还。
就比如说升米恩,斗米仇,这里的升和斗也都是容量单位。
而谷斗,就是当时农村人用来盛粮食,称粮食的容具。
在那个农民还需要向国家交公粮的年代,农民就是用这些古董向当地的粮站交粮的。
不过,从6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计算方式的改变,谷斗就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到后来更是变成了一些老农民的收藏品。
四、蓑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于这句古诗,想来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了。
而这里的蓑指的就是蓑衣。
说起蓑衣,现代人可能也就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过了,说一是用雷草或者是狼牙草这些有韧性的特定长草编制而成的衣物。
作用嘛,不仅可以雨天防雨,而且在冬天也可以作为御寒衣物。
蓑衣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明文记载,
《国语·齐语》:“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
袯襫指的就是蓑衣,同时,这也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雨衣了。
在塑料制的雨衣普及之前,蓑衣可也成是家家必备的物件。
而在塑料质的雨衣出现之后嘛,那就不好意思了,相比更加轻便和雨衣,更得笨重臃肿,并且制造难度也确实不如雨衣的蓑衣,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所以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段时间,伴随着复古风的兴起,有不少人又开始追捧起了这些老物件。
五、算盘
以前形容那些算账精明的账房都会称道一句,铁算盘。
新中国的原子弹更是号称是用算盘珠子打出来的。
算盘的形状一般是矩形的框内,用一道横梁分为上下,其间竖列着直柱,柱上有珠,计算时就通过拨动这些珠子来计数,因此也被称之为珠算。
可别小瞧了这算盘,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算盘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而且还能够进行开方开立方,开高次方等复杂的运算。
而算盘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至少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明文记载,比如说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中,就如此称赞算盘:“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在之后的历史演变中,伴随着中国数学的发展,算盘也由此产生了与其相对应的学说,明代程大位就专门编写过一部有关算盘的数学著作《算法统宗》。
不过,同样的伴随着门槛更低,而且体积也更加轻巧,灵便的电子计算机普及后算盘这一陪伴了中国人上千年的数学工具也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但不同的是,这并不代表的算盘被时代抛弃。
事实上,由于算盘的优点,使得依旧有不少地方保留了算盘。
到了如今,不仅孩子们开始学珠心算,连国外也对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这一中国人古老的计算工具逐渐走出了国门。
不知道大家又是否从老一辈手上,继承了算盘这门手艺呢?
六、线陀
现在不少人的家里可能还有早就已经不用的缝纫机。
不过,缝纫机其实也是奢侈品,能够被有的家庭也是很少的,这还需要自己做衣服的年代里,普通老百姓家最常见的仿衣工具是线陀。
线陀这历史也相当古老,并且相当简单,长度不到一尺,底部半圆,形似陀螺,腰上刻有两道细线条,中间以棍子相连,棍子的顶端有一凹槽是用来捻线时固定棉线的。
线陀需要定期用沙子打磨光滑并抹上桐油,以前的农村妇女就是用它来纺线。
不过这玩意儿的效率挺低的,再加上农村的妇女,除了纺衣以外,还要做农活操持家务,带孩子实在是忙的很。
因此,一年到头也织不了几件衣服,这也是为什么曾经的人们会有穿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
所以,等到后来有了更加先进的纺织工具,比如说缝纫机后,线陀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如今除了那些老人,可能还对这玩意有印象外,只怕是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东西了。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曾经饱受妇女追捧的缝纫机,也并没有风光,多久就也被人束之高阁了。
没办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更加具体化,只要手里有钱,有店铺里琳琅满目的衣服,又何必再自己去做呢?
结语
看着曾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老物件逐渐消失,可能很多人都会为之唏嘘,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毕竟,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因此,更加适合我们生活的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相反,倘若我们身边的事物一直都停滞不前,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我一个80后全用过,现在家里还有这些呢,1930年的煤油手提灯还保存着呢,你们不是农村的,啥也没见过
不说别的,现在的理发技术比以前的老辈理发,少了很多技术服务:修面、、刮胡子、修眉、剪鼻毛、掏耳朵等
以前,我们这有个剃头的老汉,正骨的手法,比大医院的骨科医生都好的多的多
小时候学算盘,那时候考试要考的,一个加法或减法题目要用到哪些口诀。我记得那时候经常练习“打百子”就是从1加到100再从1减到100,归零。两百个数字的加减运算,大约2分钟可以完成。小学学了加,减,乘,没有学除法。我毕业以后自学了除法,并在除法的基础上自创了开平方根珠算。现在都忘了,加减乘还记得。
都见过,最后一图是自制火药枪,儿时见人制玩过,打火柴头的。
图片上那个线锤是木工瓦工用的吧
74的 算盘小升初数学考试占2分 煤油炉90年代还有用的 缝纫机那时候很多家都有 我妈妈现在偶尔还用 剃头挑子见过 那时候主要是平房
图片上的东西全部用过
九一至九四年读初中就是用煤油炉炒菜吃的![笑着哭]
图六是蜂窝煤炉。
TMD…我全都见过,多数还用过,突然间心情复杂了[哭哭]
唉,老了的70后,这些东西都用过了,部分家里还有存货
蓑衣在这个季节的雨天里,穿上很暖和很舒服的
蓑衣我家现在还有
除了理发工具,其他都有用到过!我也是七0后!
煤油参汽油,脑袋里的水可以再造一个太平洋了
打竹帘子的没有了。
写这文案的毛都没长全!同意的点个赞
都见过,
楼主这见识也太浅了,你说的这些,我们70后的人都见过、玩过、用过。肤浅。
为什么80后还用过好几样了
风箱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75年除了剃头挑子和蓑衣老家都有(蓑衣北方不多见)
我一个90年的都见过,而且有的还用过,甚至比这些还要欠缺。作者是穿越过来的吗?
全认识就是有的跟我们这边不一样,用途一样
这不是瓦工砌墙用的么
暴露了年龄又怎样?要判刑吗?
,
线坨,不是泥水匠用的么?我读书少,表骗我。。。
火药枪俺小时候自已经常做,其他的现在农村也有很多
[炸鸡][炸鸡][炸鸡][炸鸡][啤酒][啤酒][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