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布谷妈在网上看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分享给大家,一起乐一乐。
一位小孩姐,跟妈妈“刮骨式聊天”,句句都是爱妈妈,但句句都扎中妈妈的心。
细心的小孩姐发现,妈妈头上有白发了,而且还掉头发。她担忧地问:“妈妈,你是不是快要死了啊?”
妈妈连忙否认:“没有,妈妈就是变老了。”
小孩姐一本正经地叮嘱:“我还没长大呢,你可不能死,你死了谁照顾我啊?”
妈妈也是无语了:“妈妈好着呢。再说,就算没有妈妈,爸爸也会给你找新妈妈,你就别瞎操心了。”
不料,小孩姐立马否决:“我不要新妈。”
妈妈还没来得感动,只听小孩姐说:“我只要老的妈,你这种有皱纹的妈,有痣的妈。”
怕妈妈不相信,她还特地加了句:“我就想要你这种老女人。”
听到这,布谷妈笑出了鹅叫声。哈哈哈哈,小姑娘,你说妈妈到底是要爱你呢,还是爱你呢?
当然,小孩姐还深情地表白了一番:“没有你,我会特别伤心难过的!”
听到这,妈妈心里,总算有了些安慰。于是,妈妈追问了一句:“那爸爸呢?没有爸爸你会不会伤心难过啊?”
小孩姐语出惊人:“听说死的人会去天堂,没事,有啥好伤心的呢。天堂还有个家,让爸爸去收拾收拾,有啥好难的呢?”
爸爸表示:你们聊天就聊天,咋还把我送走了呢?
有网友笑称,这天聊得,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确实是,小孩子的话语,童言无忌。我们在带娃过程中,也会经常听到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
那他们的话语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一:天真背后,是初步逻辑的萌芽
奶奶有一次干农活累病倒了,布妞心疼地说:“奶奶,等我以后长大了,你老了走不动了,我背你去地里。”
奶奶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我都走不动了,还要去地里干活呢?”
这天真的话语,当时可把我们乐坏了。
孩子“刮骨式聊天”,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这天真背后,却是源于孩子刚开始形成的逻辑思维。
孩子在2-7岁时,开始以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
这时,他们的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成年人式的多角度考虑。但他们的语言,却是逻辑的初步尝试。
比如,上文小女孩问妈妈:“你是不是快死了?”
这句话虽然让妈妈听了扎心,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她的逻辑是清楚的:妈妈变老 = 接近死亡。
又好比布妞的逻辑:奶奶要干活,我想帮她。
这种直线推理,正是孩子逻辑思维的雏形。
小孩姐说:“我只要老的妈。只要你这种老女人。”
话听着虽然扎心,但这话的背后,却藏着孩子对“熟悉感”的依赖,和对变化的不安。
她通过生活经验得出了一个判断——我熟悉的妈妈虽然有皱纹、有痣,也老,但她是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别人再年轻再好看也替代不了。
这种认知虽然单纯,却表达了孩子对“亲密关系”独特且深刻的理解。
当我们面对孩子“扎心”话语时,先别直接打压他的思维,比如说:“别瞎说,胡思乱想!”
相反,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思维,比如问:“你觉得妈妈为什么会变老呢?每个人都会变老,你觉得老了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样的对话,既能保护孩子的表达欲,也能引导他们的逻辑,从单线条向多维度发展。
二:情感的直白表达
“依恋理论”指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与,主要照护者(通常是妈妈)建立的安全依恋,会深刻影响他们对关系和情感的理解。
“我不要新妈,我只要老妈。”这句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直接,背后还有女孩对“独占爱的需求”。
她着重强调“我只要你这种老女人”。
虽然话不好听,却是孩子在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我需要你。”
至于“新妈”这种设想,在孩子的世界里,显然不能替代原本的依恋对象。
不知道你发现没,孩子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
即便你有痣、有皱纹、又老,但我却能无条件接纳你、爱你,并且只要你,独一无二的你。
当孩子用天真的语言,表达对我们的情感时,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不想让你老”。
我们可以回应:“我也希望一直年轻,但妈妈会陪着你一起长大,一起面对未来。”
这种对话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还能让他们学会接受现实中的变化。
三:关于“天堂”的言论
当孩子理解了“分别”的概念后,他也会慢慢了解关于“死亡”的概念。
而孩子对“生与死”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心理学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
●不理解阶段(3-5岁)
孩子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比如睡着了还能醒过来。
●逐渐理解阶段(5-9岁)
孩子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但他们仍然觉得自己或亲人可能是例外。
●完全理解阶段(9岁以后)
孩子认识到,死亡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自然现象。
上文的小孩姐,对“天堂”的描述,正是她在尝试用自己的认知,构建“死亡”的概念。
对于她来说,“天堂”可能就像家一样,是一个熟悉、温暖的地方。
而她把爸爸送去“收拾家”,既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去恐惧化”,也暗示了孩子通过幻想,来缓解对未知的焦虑。
并不是说她对爸爸没感情,而是她与妈妈的依恋关系更紧密,她无法接受这种依恋关系的破裂。所以,只好先让爸爸委屈一下,给她们收拾收拾“家”。
当孩子提到“天堂”或“死亡”这样的敏感话题时,我们不需要避而不谈,也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说法搪塞,比如“不要瞎想”。
相反,我们可以用简单、温和的语言,帮助孩子逐步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
比如布谷妈告诉布妞:
“人死了后,会去到彩虹那边,然后,他们会在天上挑选自己的爸爸妈妈,再从彩虹桥滑下来。”
有了这样的理解,孩子既能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分别,也能建立对生命的敬畏感。
孩子的“刮骨式聊天”,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感慨万千。
那些看似“直球”的话语,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对情感的依赖,以及对未知的探索。
你家孩子,有没有说过哪些让人“又扎心又暖心”的话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分享育儿知识,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