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学生的爸爸们,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时候还跟自己亲密无间,可一上中学,怎么就突然变得疏远了呢?稍微说几句就可能引发争吵,反观孩子和妈妈相处,却依旧融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中学阶段是他们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能得到尊重。就拿我邻居家的孩子明明来说,他上中学后对天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入了学校的天文社团。每次放学回家,都兴奋地跟家人分享自己在社团学到的新知识。可明明爸爸却觉得这些兴趣爱好会耽误学习,每次都不耐烦地打断明明:“有这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天文能当饭吃吗?” 几次下来,明明再也不跟爸爸提天文社团的事儿了,父子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爸爸们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沟通方式,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的重要因素。受传统 “严父” 形象的影响,很多爸爸认为在孩子面前必须树立绝对权威,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有些爸爸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孩子的感受,帮助分析问题,而是严厉斥责:“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别人都能考好,你怎么就不行?” 这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关闭与爸爸沟通的大门。
除此之外,爸爸们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他们渴望得到爸爸的关心和支持。但如果爸爸总是因为工作而缺席孩子的生活,等爸爸有空时,孩子可能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问题,不再愿意向爸爸倾诉。像我的朋友老张,他是一位忙碌的职场人士,经常加班、出差。有一次,儿子在学校被同学误会,心里委屈极了,满心盼着爸爸回来能安慰自己。可老张那几天一直在外地出差,等他回来,儿子已经自己默默消化了这份委屈,对爸爸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
那么,爸爸们该如何避免这些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的行为和沟通方式呢?这里给大家分享 5 个实用的小妙招:
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 “严父” 观念,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待。有效沟通:在沟通时,注意语气和措辞,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少一些命令和指责,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增加陪伴: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散散步,在陪伴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培养共同兴趣:尝试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孩子一起参与,比如一起看一场天文展,一起打一场篮球,这样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爸爸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上中学后,亲子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但这也是一个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只要爸爸们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积极做出改变,就一定能让父子关系重回正轨,让家庭充满温暖和欢笑。
亲子沟通的六个步骤,一是倾听,二是共情,三是减少沟通绊脚石,四是我信息表达,五是GROW提问式沟通,六是双赢的沟通,评论或私信找我拿《亲子沟通六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