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七天七夜才诛完

亓钦 2025-01-18 15:05:26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成祖朱棣如此痛下杀手?

博学笃志,志在天下

方孝孺,字希直,生于1357年,浙江宁海人,方家世代书香,文化底蕴深厚,方孝孺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是家族的骄傲,立志以儒家思想教化天下。

他的才华不仅在文学上表现突出,还尤为关注治国理政之道,常常思考如何施行仁政、教化民众,他坚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入世,不能放弃对社会的责任。

成年后,方孝孺拜在著名学者宋濂门下,成为宋濂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宋濂的众多弟子中,方孝孺不仅学识渊博,更以正直的品行闻名,被时人称作“小韩愈”。

方孝孺的才华迅速引起了朝廷的关注,1382年,他被推荐给明太祖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积极推行改革,试图巩固明朝新建的政权。

初次见到皇帝时,方孝孺举止得体,谈吐文雅,他提出了推行仁政、减少刑罚的独到见解,强调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教化民众,而不是依赖严刑峻法。

朱元璋对方孝孺的学识和品德十分欣赏,甚至评价他为“栋梁之材”,但朱元璋并没有立即任用他,而是认为方孝孺应该留给子孙后代重用,朱元璋的远见也为方孝孺未来与建文帝朱允炆的深厚关系埋下了伏笔。

忠心辅佐,朝廷智囊

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急需一批忠诚有才的臣子来辅佐他处理政务,稳固新政权,他遵循祖父的遗0愿,召方孝孺入朝,并委以重任。

方孝孺出任翰林侍讲和翰林学士,负责朝廷典籍的编撰工作,同时也成为建文帝的重要智囊。

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深受器重,凡是国家大事,建文帝都会向他请教,方孝孺不仅以其文学才华见长,更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治国方略,成为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的重要支持者。

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却引发了他叔叔朱棣的不满,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统领着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北方重要藩镇“燕王府”。

他对削藩深感威胁,心生反叛之意,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举兵反叛,这场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在这场战乱中,方孝孺尽心竭力为朝廷出谋划策,他亲自起草了多份讨伐朱棣的诏书,字字铿锵,满怀忠诚与正义。

尽管方孝孺和其他忠臣竭力支持,建文帝的军队却屡战屡败,方孝孺曾建议通过离间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以削弱朱棣的力量,但这一计策并未奏效。

1402年,朱棣的军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的统治岌岌可危,方孝孺虽忠诚不悔,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南京城最终沦陷,传闻建文帝在南京失守后下落不明,或已自焚,成为历史的谜团。

诱降不成,愤而灭族

南京城陷后,朱棣篡位自立,史称明成祖,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试图通过拉拢朝中有影响力的文臣为自己撰写登基诏书,以增加合法性。方孝孺作为当时最具声望的文臣,自然成为朱棣拉拢的重点对象。

朱棣多次派人召见方孝孺,承诺给他高官厚禄,甚至允许他继续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只要他愿意为自己撰写登基诏书。

方孝孺视朱棣为篡位的“逆贼”,始终拒绝屈服,无论朱棣如何威逼利诱,方孝孺都坚定不移地表示宁死不屈。

在朱棣登基大典当天,方孝孺被押到典礼现场,面对朱棣的威胁,他愤然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彻底激怒了朱棣。

朱棣怒不可遏,威胁要诛灭方孝孺的九族,方孝孺冷冷回应:“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一怒之下,果真下令诛灭方孝孺的十族。

所谓“诛九族”,是指诛杀一个人父系四代、母系三代与妻系两代的亲属。但朱棣为了发泄怒火,竟将惩罚范围扩大到朋友、学生,甚至更多与方孝孺有关系的人。

七天七夜,约800至1000人被牵连,惨遭屠戮,这场史无前例的“诛十族”惨案震惊了整个明朝,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惨烈的一笔。

历史的两难

方孝孺的坚韧与不屈无疑体现了作为一名忠臣的气节,他宁愿面对死亡,也不愿为朱棣撰写登基诏书,表现出了极强的忠诚。

不过,他的刚愎不化也招致了不少批评,有人认为,方孝孺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不顾亲族和学生的性命,过于固执,甚至可以称之为愚忠,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他选择了牺牲太多无辜的人,这是否值得,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问题。

而方孝孺的忠诚与气节并未随着他和家族的湮灭而被遗忘。在明成祖之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他为方孝孺平了反,并赦免了方孝孺的后人,恢复了方氏家族的地位。

信息来源:方孝孺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研讨会举行

2020-09-15 12: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0 阅读:22
亓钦

亓钦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