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前言“革命战争的烈火考验、锤炼了邱一涵一颗坚强妻子的心,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一颗真正共产党人的心。”
这是张震将军在评价邱一涵同志时说的一句话。短短的一句话,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女性形象。
在革命家庭熏陶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07年12月27日,邱一涵出生在湖南平江的一个农村家庭,原名邱信贞。这是她的父亲为她起的名字,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她能够忠信、坚贞。尽管在后来邱信贞改为邱一涵,但她始终铭记着父亲对自己的热切期望,坚守忠信、坚贞。
邱一涵出生在动荡的年代,但由于家庭条件不错。因此,她的童年还算过得可以,没有受到什么苦难。
邱一涵的家庭是典型的红色革命家庭,父亲邱紫霞是平江早期的共产党员,曾担任过铜鼓县苏维埃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兄长邱炳则担任过湘鄂赣县的财政部长,是一名烈士。
从小受到父兄的熏陶,邱一涵的心中从幼时起便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除了父兄的影响外,邱一涵也受到了各种对待女性的不平等“条约”,如三从四德、裹小脚……邱一涵便裹过小脚。
封建思想给女性带来的不仅是行为上的不便,更蚕食和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和精神的独立。这些痛苦让邱一涵追求民主、独立的思想变得更加坚定,也成为了她日后参加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4年,17岁的邱一涵正式参加了革命活动,打土豪分田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这也为她日后开展群众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28年,邱一涵认识了经常在平江一带活动的袁国平,袁国平此时担任着湘鄂赣特委常委宣传部长。
两人一见钟情,又有着相同的革命理想,很快便谈起了恋爱。第二年,邱一涵和袁国平结婚,此后,两人一起携手参加革命。在明知道战争随时可能带来生命危险的情况下,邱一涵却坚持跟丈夫一起参加到真实的战斗中,不惧生死。
1930年,邱一涵参加红军,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帮助丈夫一起开展宣传工作,起草宣言、各种文件,动员爱国青年参加革命。此外,邱一涵还在当地开展妇女工作,并凭借优秀的表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中,邱一涵还在前线救下了一位受伤的战士,这也导致她的右手手臂严重受伤残疾。右手残疾给邱一涵的生活和革命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但这并没有打击她的革命热情,邱一涵开始用左手练枪、练字。
1934年10月,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
当时,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只有30名,邱一涵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女同志都是有着三四年以上的革命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很强,她们组成工作团编在卫生部,帮忙照顾伤员。她们被编成两个班,吴仲濂担任一班班长,邱一涵是二班班长。
长征途中凶险万分,不仅要忍受极端天气和自然条件带来的不利局面,而且还要面对敌人的前后围堵。邱一涵跟其他女同志们一起在长征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精神。而邱一涵与其他女同志还有不同的一点,她以前缠过小脚。这意味着她在爬雪山、过草地途中的困难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同志。
尽管如此,邱一涵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掉队,一直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之路。不仅如此,邱一涵还和其他女同志一起做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同时还帮忙抬担架、拿药箱……
在回忆起当年长征的艰苦生活时,邱一涵曾这样说:
“前有敌人阻拦,后有敌人追击,两侧也常有敌人袭击,上面还有飞机轰炸、扫射。我们经常处在四面包围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力量,避免和敌人正面接触,绕道曲折前进,每日连续行军,很少休息。但我们还是经常碰到敌人,进行战斗。”
进入广西境内后,敌人的飞机向邱一涵所在的部队投下了炸弹。当时,炸弹就在她身边炸开,她直接被掀翻在地,耳朵也震得聋了。但等敌人的飞机走后,她便二话不说,继续帮忙抬着担架向前走。
在整个长征途中,邱一涵离不开的就是木棍,她经常拄着一根木棍跋山涉水。不过,这也没能阻挡她滑倒。
在爬夹金山这座雪山时,这里地势险峻,天气多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邱一涵右手已经残疾,还拖着一双小脚,摔倒在雪地里,怎么爬都爬不起来,当时恰好袁国平路过看到,急忙把妻子扶了起来,放到了马背上。
邱一涵见状,挣扎着起身,说什么也不愿意骑马,坚持把马让给了一个伤员——时任军团教导营总支书记的唐亮。而她则拽着马尾巴坚持着走过了雪山。
邱一涵好不容易咬着牙走过了长征路,不料却被人说她拉马尾巴就是在“搞特殊”。不少女同志听到后纷纷为她鸣不平,邱一涵则毫不介意,她表示:“长征途中,很多同志永远牺牲在了雪山里,他们连拉都拉不到。跟他们比一比,这些声音又算得了什么呢?”
邱一涵在长征途中拉着马尾巴的场景令唐亮终生难忘,他曾激动地说:“没有袁国平和邱一涵,我是爬不过雪山的。”
与袁国平结为革命伉俪共同奋战1906年,袁国平出生在湖南邵东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1922年,袁国平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学校进步的革命氛围和徐特立、毛泽东等人的影响,袁国平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袁国平逐渐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5年,袁国平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长征途中,袁国平出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当时,实施战略转移的命令一下达,便在军中引起各种讨论的声音,广大指战员更是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有很多疑问。
袁国平立即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鼓舞士气,深入军中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因此,在长征途中与敌人战斗时,袁国平率领炮兵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红军主力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掩护。
1934年11月,袁国平又亲自率领第十团组成先遣队,抢先渡过湘江,帮忙架起浮桥,使得主力部队得以通过。在执行这项任务时,我军战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也由一开始的8.6万人减到了3万多人,红三军团的兵力损失过半。然而,更艰难的战斗还在后面。
紧接着,红军便开始了突破乌江封锁线的战斗。渡江前夕,袁国平发表讲话,极大鼓舞了红三军团的战士们,他们个个斗志昂扬。战斗开始后,袁国平和彭德怀更是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这带给战士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
最终,在炮兵的掩护下,红军最终冲过了乌江。
1935年,中共中央决定北上,过草地。由于军队物资紧缺,出发前,袁国平再次对全体官兵进行了思想教育,要求大家“发扬阶级友爱,克服困难”。
当军队行至黄河岔时,红十二团已经断粮,战士们饿得都走不了路了,而后面还有敌人追击。在这一形势下,袁国平向军中发出了“每人献出一碗干炒粮援救十二团”的号召。大家纷纷响应,其妻子邱一涵更是将身上仅剩的一点口粮全都捐了出来。此后,她就靠着吃野草,艰难地走出了草地。
战士们眼中,袁国平就是军中必不可少的宣传鼓动家。每一次陷入绝境的时候,正因为有了他的精神鼓舞,战士们才能够坚持下来,每一个战士脑海中始终记着袁国平的一句话:“熬过艰苦就是胜利。”
长征胜利后,袁国平奉命参与创办红军学校,邱一涵则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员。这一时期,夫妻俩得以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远离战火和硝烟。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命令,袁国平和邱一涵又进入新四军工作,袁国平出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邱一涵奉命担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处宣传科科长。此后,夫妇俩一起在新四军中参加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进入敌人险境遭到重重包围,在遭到重创的情况下,袁国平主动站了出来,率领一部分队伍进行突围。激战中,袁国平不幸身中四弹,倒在血泊中。
大家当即将身受重伤的袁国平放到担架上,抬着一起突围。袁国平不愿自己成为部队的负担,多次命令战士们“不要管我,你们赶紧突围,快点走。”然而,战士们始终不愿抛下首长。
最终,为了不拖累大家,袁国平将身上的笔记本和仅剩的钱交给了战士们,并叮嘱他们“这个钱是党费……”
说罢,袁国平便用枪匣里仅剩的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就这样,年仅35岁的袁国平壮烈牺牲,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践行了自己战前立下的誓言:
“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袁国平牺牲时,邱一涵正在上海接受治疗。当袁国平牺牲的消息传来时,邱一涵悲痛不已。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邱一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能通过缝制大大小小的口袋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袁国平牺牲给邱一涵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打倒她。此后,她不曾考虑过自己的感情生活,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她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欣赏,粟裕称赞她是“一位好政治部主任。”
在校期间,邱一涵加强军校的教育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技术人员。
1944年,彭雪枫壮烈牺牲,邱一涵听说噩耗后,立即去看望彭雪枫将军的妻子林颖。两人一见面就抱头痛哭,邱一涵十分理解并心疼林颖,因为她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痛苦。
等林颖情绪稳定下来后,邱一涵才安慰道:
“林颖,你还记得雪枫生前说的话吗?我们共产党人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属于党的,属于人民的。让我们坚强起来吧!我们共勉!”
林颖在邱一涵的帮助下,慢慢地走出了失去爱人的痛苦。邱一涵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精心照顾着彭雪枫的遗腹子、刚刚一岁多点的彭小枫。邱一涵把彭小枫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给予了他所有的母爱。
邱一涵教育儿子而令人心碎的是,邱一涵自己的三个孩子却命运多舛。大女儿雅音被送到外婆那里,逃难途中,因外婆病逝,雅音13岁时便做了童养媳。二女儿被送回了老家,却因为幼时生病没钱治病而夭折。儿子浣郎(袁振威)8个月大时被送回了湖南老家,由奶奶抚养长大。
1946年,邱一涵诊断出患有癌症,被秘密送往上海接受治疗。期间,她仍然放不下工作,还继续做着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
后来,党组织将她已经七岁的儿子从湖南介绍上海,因生活贫困,小浣郎长期跟着奶奶以乞讨为生。党组织找到他时,小浣郎已经奄奄一息。幸运的是,在党的安排下,小浣郎不仅治好了病,还被送到了母亲的身边。
1948年,邱一涵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线,来到大连工作,儿子进入了“三八”子弟小学读书。
当时,邱一涵并没有告诉儿子父亲已经牺牲的消息。因此,在儿子反复追问“我爸爸是谁,在干什么”的情况下,邱一涵随口说道:“你爸爸是炊事员,在前线打仗。”
然而,邱一涵在学校因爸爸炊事员的身份受到了同学的嘲笑,他哭着向母亲抱怨“爸爸没出息”。邱一涵板着脸,认真地教育儿子“当炊事员一样光荣”。
不久,袁振威便被母亲转到了普通学校上学。邱一涵更是多次告诉儿子“要靠自己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邱一涵继续奋战在祖国建设的最前线。尽管身患癌症,遭受病魔带来的痛苦,但她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1956年11月2日,邱一涵在南京病逝,终年49岁。南京市民在得知邱一涵病逝的噩耗后,痛哭不已,纷纷前来送这位老红军最后一程。
安葬时,唐亮、钟期光、宋时轮三位开国上将亲自为她扶灵,几十位将军前来参加吊唁活动。根据邱一涵生前遗愿,她和丈夫袁国平合葬在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望江矶。
邱一涵病逝后,她的儿子袁振威年纪还小,由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江渭清代为抚养。
结语自袁国平牺牲后,邱一涵的身上始终带着一张丈夫的照片,她的卧室里也一直摆放着丈夫的半身照。邱一涵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袁国平的思想,而袁国平也以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妻子度过一个又一个黑暗的夜晚。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