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到朋友家里做客,意外得知朋友竟收藏了《上阳台帖》,他立刻表示愿意出6万个大洋买下此帖子!经过苦苦哀求,朋友终于答应把这幅字帖转让给他。
张伯驹先生
6万大洋在当时可以在北京买下无数套四合院。一幅书法作品,为何张老先生愿斥巨资拿下?
1、弥足珍贵的《上阳台帖》原来,《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法真迹,无比珍贵!说到李白,大家想到的都是诗歌、酒,殊不知李白也是被作诗耽误的书法家。
《上阳台帖》是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和好友杜甫、高适到王屋山阳台观纪念司马承祯所著。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上阳字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帖子的内容仅25字,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再现了“落笔听风雨”的飘逸感,他的字不单单是字,更像是一幅画,李白当时的心境都在里面了。
此帖被张伯驹先生花巨资收入囊中,到了抗战时期,日本人曾多次逼问他此帖下落,张老先生备受日本人的迫害,家中无数珍贵收藏品被抢夺!但幸在此帖被他珍藏起来未被夺走。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伯驹先生将《上阳台帖》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目前该帖被定级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珍藏于故宫博物馆。
2、《上阳台帖》背后的故事此帖是李白为纪念司马承祯所著。
李白从少年起经常去道观,找道士谈论道经,开元十二年,25岁的李白在江陵遇见一位老道,老道赞扬李白说:“少年,我看你骨骼惊奇,很有仙根哦,可与我结伴做神仙!”
面对老道夸赞他毫不谦虚,认为老道说得有理,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李白作诗一首《大鹏遇稀有鸟赋》,把自己比作大鹏,把老道比作稀有鸟,一起俯瞰人间燕雀,李白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摘仙人”的雅号。
而这位老道正是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不但道行高深,诗词书画方面的功底也非同一般,且深受皇帝尊敬。
他可以说是李白命中的贵人,当年李白年少,还没有去过长安,踏上仕途。
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大失所望,败兴而归。
司马承祯见李白才气过人,把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其后玉真公主又把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
然而造化弄人,他的远大抱负还是没有实现,在朝廷好不容易混了个翰林,却是个每天为帝王写诗解闷的官。
天宝二年(743年)因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诬告,玄宗还解除了他的职务。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赐金放还出长安,不如意的他随后开始了各地游荡。
李白与司马承祯一别就是17年。
当他想起了当年那个十分看好他的朋友,想要回阳台宫向司马承祯诉说自己的苦闷时,却已物是人非。
那个说好要结伴成仙的朋友已经驾鹤西去,曾经的故人再也见不到了,他这只大鹏鸟好像也没有了羽翼。
李白望着眼前的上阳台宫,心中思绪万千意难平,百感交集,潇洒挥笔写下了《上阳台帖》。
3、酒文化人生就是这样,理想总是被现实打败,而我们却无可奈何,昨日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许说不定哪一天就离开我们了。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在一起时就应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珍惜当下。
就像李白《将进酒》中说的一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缘起于《上阳台帖》,茅友公社在十几年的行业经验积累中,打造了一款文化人的酱香“上阳台酒”,以此致敬诗中之仙,酒中之仙李白,致敬文人友谊,遥想那个恢宏的时代,感怀那些人生际遇,对酒当歌。
此款酒正背标采用文物修复级宣纸,配以《上阳台帖》原文布局,瓶盖采用文物裱装楮皮纸,配以麻绳彰显古朴,复古文化气息浓厚,酒静味雅,悠长沁人,恰如《上阳台帖》笔墨一尺,道尽气象万千。
酒文化是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文人墨客相聚一堂,岂能少了酒,正如现今请客会友,一瓶好酒是少不了的。何以解忧,也唯有杜康。
最后,酒可以助兴,解愁,但一定不要喝多,量力而行。
举报/反馈
3、酒文化人生就是这样,理想总是被现实打败,而我们却无可奈何,昨日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许说不定哪一天就离开我们了。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在一起时就应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珍惜当下。
就像李白《将进酒》中说的一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缘起于《上阳台帖》,茅友公社在十几年的行业经验积累中,打造了一款文化人的酱香“上阳台酒”,以此致敬诗中之仙,酒中之仙李白,致敬文人友谊,遥想那个恢宏的时代,感怀那些人生际遇,对酒当歌。
此款酒正背标采用文物修复级宣纸,配以《上阳台帖》原文布局,瓶盖采用文物裱装楮皮纸,配以麻绳彰显古朴,复古文化气息浓厚,酒静味雅,悠长沁人,恰如《上阳台帖》笔墨一尺,道尽气象万千。
酒文化是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文人墨客相聚一堂,岂能少了酒,正如现今请客会友,一瓶好酒是少不了的。何以解忧,也唯有杜康。
最后,酒可以助兴,解愁,但一定不要喝多,量力而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