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尚未进行台湾领土统一行动?
这是近年来大陆民间日益增强的诉求。
回顾中国大陆近年针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进行“军事演习”,以此展现强硬立场。
中国大陆频繁演习却未进攻台湾岛,原因可从76年前的金门战役中窥见一斑。
【胜利进军中的悲歌】
金门战役于1949年10月爆发,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一部接令发起进攻金门。
为将充足作战力量送达金门岛,解放军在厦门征调了逾300艘渔船。
24日晚至25日凌晨,解放军派遣3个多团兵力成功登陆岛屿,并迅速稳固了滩头阵地。
25日日出后,战场形势迅速逆转,变化明显可见。
白天使国军清晰洞悉解放军动向,岛上遮挡稀少,致解放军作战部署暴露无遗。
国军开战即动用海空火力,摧毁解放军渡海渔船,致使成功抢滩登陆的解放军部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解放军深知岛上兵力不足,遂紧急征集渡海小船,欲将4团12000余人的第二梯队尽可能多送上金门岛,确保作战优势。
在国军强大的海空火力封锁下,至金门战役终结,解放军仅征集到数十艘小船,艰难运送400余名战士登岛增援。
这些兵力远不够用,同时国军舰船从澎湖出发攻金门。解放军与数倍敌军激战两昼夜后,因弹尽粮绝而陷入困境。
多数战士壮烈捐躯,余下因重伤无法行动,被敌军俘虏。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军遭遇的一次重大损失。
台湾局势趋向稳定,安全得到保障。
刘亚洲所著《金门战役检讨》分析指出,金门战役为国民党在台湾的心理基础构筑起到了关键作用。
蒋介石曾言:
金门对台湾与澎湖至关重要,若无金门,则台湾与澎湖将失去重要依托。
直至今日,从军事角度审视,分析收复台湾的相关事宜,
欲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先处理好金门问题。金门作为关键一环,其解决对于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金门战役中解放军的失利,成为当时众多大陆名将的一大遗憾。
《上海纪实网》表明:该网站致力于呈现真实、准确的上海历史与现状记录,确保内容逻辑清晰、语句通顺,用词精准,以传递核心信息。
金门战后次日,28军副军长萧锋赴兵团司令部,面见叶飞,情绪崩溃,泪流满面。
金门战役40年后,萧锋将军等解放军老将,对那场战役依旧难以忘怀,心中情感久久不能平息。
1989年,70岁的萧锋将军携酒至厦门海边,遥祭金门岛,三次洒酒以悼念9000牺牲旧部。同年,75岁的叶飞将军亦登云顶岩眺望,不顾体弱,拒避雨水,雨中伫立良久。
【金门战役的经验教训】
萧锋将军后人著《金门战役纪事本末》,近60万字,全面总结金门战役失利经验教训,旨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此书指出,金门战役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源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初期未将台、澎、金、马视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1949年5月23日,毛主席致粟裕的命令明确证实了此事,指令内容确凿无疑。
应迅速筹备提前入闽,6、7两月内力争占领福州、泉州、漳州等要点,同时做好夺取厦门的准备,待机行动。
毛主席当时视金门战役为收台过程中的小事件,未过多考虑金门与台湾的关系。
换言之,毛主席最初将“金门”与“解放台湾”视为两个完全独立、性质不同的问题。
1958年炮击金门事件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即台湾、澎湖、金门、马祖是一个整体。
战略认识不足致前线指挥官未全面考虑战役,且国军指挥将领多为解放军手下败将,导致我军普遍存在轻敌问题。
此外,解放军与国军在海空力量上存在巨大差距,这一因素同样对金门战役的最终结果产生了影响。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可明兴替”,中国大陆未攻台湾,仅军事演习,意在汲取金门战役教训,力求充分准备,减少伤亡损失,顺利收回台湾。
从军事角度看,解放军收台把握高。但因美国等域外势力干涉,台湾问题已逐渐转变为地缘政治问题。
若解放军收台行动致台内部损失超预期,美西方势力必将趁机对中国进行舆论抹黑与政治施压。
回顾近两年解放军军事演习,可见其战略战术思想正从以登陆作战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封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