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副省级老干部陈光最近分享了三个事儿。
陈光以前是个文笔很好的人,后来干上了领导工作,还当过山东省省长助理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在任期内做的某些事情,对中国改革历程来说,也挺有分量的。
三个小故事,讲的都是三位老干部退休后的事儿,他们心里那股子热乎劲,就想再出点力,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位老干部,退了休也不闲着,整天琢磨着怎么给社区做贡献。他张罗这,张罗那,最后呢,事儿没少干,但有些人就是不买账,说他多管闲事。第二个故事,也是位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心想着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天天给人上课,讲这讲那,结果年轻人听得不耐烦,觉得他太啰嗦。第三个故事,还是老干部的故事。这位大爷退休后,想帮着邻里解决些纠纷。他东奔西跑,好心想调解,可有时候两边都不领情,说他瞎掺和。这三个故事,讲的都是老干部退休后想发挥余热,结果却没落着好。
陈光感叹说,退休这四年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怎么好好享受生活,不去多管那些闲事。
02
陈光老前辈写的文章真的挺抓人眼球的。
简单来说,关键就是两点。第一点,得真心实意;第二点呢,就是得特别真心实意。
陈光写文章挺实在的,他在地方工作时,讲话也是有啥说啥,特别直接。
一个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儿。
那一年,他站在一个重要场合发表讲话,这事还被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给播了出去。
他严厉指责了那种“敲诈勒索”的行为。有些交警在大冷天躲在公路边沟里,看着挺遭罪的,他们干啥呢?就为了逮着机会开罚单。要是不先躲起来,路过的司机远远看见可能就溜之大吉了。
现在的小伙伴们,可能不清楚以前乱罚款那会儿情况有多糟糕。电视上有个节目揭露了某个地方乱罚款的事儿。有个司机想少交点罚款,就试着跟那些戴大盖帽的说好话。可没想到的是,他每开口求一次情,罚款的数儿就跟着往上涨一回。
1998年3月24号,朱总理刚上任,在国务院头一次全体大会上,他就直接提起了这事儿。朱总理气得不轻,说这就是在“坑害老百姓”。
他明确告诉当时的公安部长,公路收费这事得全交给交通部来管,公安部门得从这个业务里抽身出来。(注:参考《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三卷)》内容)
回想起来,陈光那时候的纠结,要是搁现在说,其实就是想把营商环境给搞上去。
来讲讲陈光分享的三个小故事。先说说第一个,陈光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接着是第二个,陈光提到了他遇到的一个特别情况。最后是第三个,陈光叙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难忘事情。
先说一下啊,这三个小故事是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城市,既然老前辈们没提具体是哪个城市,咱们也别去深挖了。说白了,陈光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给老前辈们提个醒,让大家多内在成长,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去计较哪个城市的事情。
第一个事儿:老同志给出的三条缓解交通拥堵的点子。这位老同志啊,他提出了三个关于解决交通堵塞的办法。
陈光讲道,有个老前辈很懂城市建设和管理那套。退休以后,他看到自己住的城市交通堵得慌,心里头那叫一个急啊。他又是翻资料,又是实地考察,忙前忙后,最终埋头苦干写出了三篇关于改善交通的建议报告。
比如说,可以让这个城市借鉴一下四川成都市滨江大道的建设法子,把城里的一条主干道改成全是立交桥的快速路。另外,还建议大力减少各单位自己的上下班班车,这样就能解决因为有很多客车但坐的人少导致的交通堵塞问题了。
最后,我提交了三条建议,却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第二个事儿吧,就是那位老同志火了,还有被提意见的那个部门也挺恼火的。
为了让意思传达得更准确,不出现偏差,我直接把整段话都拿过来了。
有个老前辈工作时特别上心海洋的开发建设,退休后,他拉上几位老伙伴一起钻研。他们探讨了海洋生物怎么用、海洋能源咋开发、海洋旅游运输咋搞、海工装备咋制造、海洋生态咋保护,还有那些大的海洋工程项目。之后,他们把这些想法整理成了专题报告,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还递给了。老前辈满心希望这些建议能引起大家注意,快点落实,但左等右等,就是没动静。这让他非常恼火,于是在不少场合直接点名批评某些部门太官僚,不办实事。这事儿传到那些部门耳朵里,人家可不买账,反过来指责他们的报告数据不准,专业知识不够,全凭自己瞎想,根本没啥价值。唉。
第三个事儿:新领导一来,之前的提议就被搁浅了。
陈光讲道,有个老前辈给海边那座城市的雕塑馆出了些挺棒的点子。那位市长也挺上心,立马吩咐有关部门成立小组去办。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市长就被调外地去了,这下老前辈的建议就被晾在了一边。“老前辈直摇头,心里头那个无奈又好笑啊。”
以上就是陈光分享的三段经历。
三个事儿,都是社会上实实在在发生的片段。
陈光这人,心胸挺宽广的。
他自己讲过,老同事退休之后,就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别再纠结那些放不下的事儿。年纪大了,得学会当个“不管事儿的老人”。甭管国家大事,就连自己家里小辈的日子也别多插手。
下面,我说说自己的看法,纯属个人见解。
我脑海里浮现出两个人的身影,他们都是老同事了。
有个人叫黄奇帆,他以前当过很大的官。你要是常看新闻,就能看到他经常在各种场合站出来说话,聊聊他对一些事情的想法。
还有一位,那就是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孙立平。像他这样有水平的教授,一般退休后学校都会立马请回来继续工作。但孙立平教授特别爽快,他说自己就想安心当个退休大爷。他更喜欢写写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拍拍风景照,还卖点茶叶。现在,他发表的那些分析社会走向的文章,影响力可不比退休前差。
要怎么去琢磨这事儿呢?
我想说啊,黄奇帆、孙立平他们,虽然都退了休,但脑子还在转,还在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给社会出点主意。就是说,该咱们说的建议,说了就算尽到力了。说完就完事儿,至于人家听不听,那就得看缘分咯。
陈光写了篇文章,题目叫做《再聊聊活着这回事》。记得他上一篇聊这话题的,是《聊聊活着》那篇,发在2020年6月。
最后,我来念几句原话给大家听听。各位朋友,一块儿体会体会陈光老同志的那股子真实劲儿:
人生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还是多为自己着想吧,别再掺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这地球啊,既属于咱们这一代,也属于咱们的儿子,不过说到底,将来还得看那些孙子辈的。
别多管他人的闲事,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这人可真够自在的。
你得知道,陈光老同志那句“少管闲事”啊,其实就是他的一种风趣说法。真要是碰上啥紧急关头,得想办法出主意的时候,他绝对能派上用场,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