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腐败到了马也会跳舞,据说,会跳舞的马被安禄山给抢走了

路生观史 2024-08-13 12:17:06

应该说,那是一个马儿也会跳舞的时代,虽然它是腐败的,但却反映出了中国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712年—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期间,他将治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迁移到风景秀丽的兴庆宫,在兴庆湖畔建造的“勤政务本”楼是处理政务之处。每年的千秋节也就是他生日的那一天,他就在“勤政务本”楼前的广场上大摆筵席,不但有山珍海味大快朵颐,席间还有各式歌舞和杂耍表演,而舞马则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

所谓“舞马”,专门用来在李隆基的生日上跳舞祝寿的。共500匹,每一匹都起了名字,不是“骄”,就是“宠”。它们跳上三层高的板床飞旋,武士在下面举起板床,黄衣少年在一旁奏乐。总指挥或总策划就是李隆基本人。到李隆基生日那天表演开始后,它们身披锦缎,颈挂金铃,鬃毛系珠,出场了。

这时候,皇宫成了巨大的马戏场。乐队开奏,舞马们踏着节拍舞动,腾跃飞旋,衔杯下跪,敬酒祝寿。这样的盛况,在别的国家是否有过呢?人们不知道。但当时的众臣子众文人纷纷举杯赋诗,祝皇帝万寿无疆。

宰相张说赞美写道——

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

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杜甫则在诗中描绘了舞马的高难度动作——

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一个叫薛曜的人描摹了现场气氛——

婉转盘跚殊未已,悬空步骤红尘起。

陆龟蒙却写出马的可怜相——

曲终似要君王宠,回望红楼不敢嘶。

舞马凭借这些诗文名留史册。它们都是训练有素的马,这样在皇宫里跳了至少25年舞,为李隆基祝了25次寿,与朝廷的腐败共存。之后,安史之乱发生,安禄山在这期间抢了几十匹舞马,大概想在当上皇帝后也让马来祝寿。可安禄山并没当上皇帝,反倒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不久他儿子又被安禄山手下一个姓史的人杀死,舞马们遂落入安手下一个将军手中。然后,某天,将士们喝酒吃饭,也有乐队伴奏,而训练有素的舞马在马棚里条件反射闻乐起舞,人们大惊,以为这是些妖怪变的马,禀报上司,上司也从没听说马会跳舞,惊怕之下,命令道:“统统打死这些妖孽!” 于是,可怜的会跳舞的骏马,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就这么活活给打死了!

很明显,对马来说,这是段非常独特的经历,却是一个非常凄惨结局。据说,一次舞马演出舞到兴处,马儿屈膝向皇帝祝寿,皇帝大喜,赐酒给跳舞的马匹,舞马以口衔住酒杯,一饮而尽。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瞬间却被唐代的工匠抓住,留存在了银器之上,将交马儿跳舞的历史流传至今。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银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银壶为白银质地,通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腹长径11.1厘米、短径9厘米,壁厚0.12厘米,重549克。整体仿照西域游牧民族装水用的皮囊壶和马镫的形状综合制造,鎏金的提梁位于扁圆形壶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壶口,壶口上倒扣莲花瓣形壶盖。另外,盖纽上还系有一条l4厘米长的麦穗式银链,套连于提梁的后部,以防止壶盖脱落遗失。另外,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标示了该壶的重量。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缝。

银壶的腹部两侧以模压手法各锤出一幅凸起的骏马图像,马口中衔有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壶身上弓状的提梁、覆莲瓣式的壶盖,以及壶身所饰腾跃的骏马,均鎏上一层黄灿灿的金色,与银白色的壶体交相辉映,色调格外和谐富丽。这件银壶不仅造型别致,而且极具实用价值,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装饰了一匹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也是舞马们在李隆基的生日上跳舞祝寿的历史。

马具有极好的节奏感,既能征战又能跳舞,现代体育项目中难度极高的“盛装马步”即是证明。李隆基的腐败在银壶上被还原,但今天的人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作为文物的价值——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种形制的壶在辽金时代的古墓中常有发现,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契丹民族出现于4世纪初,其根据地以今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为中心,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在唐代,它是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大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件银壶的出现,正是唐代汉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显证。

黑水都督府是唐代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隋唐时,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居住着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

725年唐政府在这里设立了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属安东都护府。

黑水都督府的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黑龙江中下游地区。黑水都督府 唐朝在黑水靺鞨分布地区设置的军政合一建制,位于渤海国之北。公元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治所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旧唐书·靺鞨传》)

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唐廷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唐朝中央政府派驻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黑水都督府辖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包括今黑龙江中下游南北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以及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约于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前后,黑水都督府解体,黑水各部分别役属于渤海国。黑水都督府存约90年。

渤海都督府又称渤海国、忽汗州都督府。唐朝武则天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乘“营州之乱”,率靺鞨人等东进,于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廷遣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旧唐书·渤海传》)。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易称渤海国。由此而成为唐朝统治区域内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

渤海国王传15代,公元926年(后唐庄宗四年)为辽国所灭,共存229年。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也就是渤海都督府,在今天的吉林敦化和牡丹江上游一带,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762年,唐朝中央政府诏令渤海为国。

渤海国曾四易都城(府治),初驻敖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市之敖东城);不久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785年(唐贞元元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794年(唐贞元十年),复迁上京龙泉府。因渤海都城位于忽汗河东,又称“忽汗城”。

渤海国的行政区域位于唐河北道的管辖范围之内,初受幽州节度使节制,后隶平卢节度使。渤海国所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松、黑二江下游),东濒日本海,南以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邻,西接契丹(今开原、铁岭一带),渤海全盛时期,“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仿行唐朝的府州县制度,并创立“五京”。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县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西南之南山城)、中京显德府(今和龙县西古城子)。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还有鄚颉、率宾、东平、铁利、怀远、安远等府和直辖的铜州、郢州等府州建制。

渤海都督府的设立,加强了唐朝中央政府和东北粟末靺鞨民族的来往,有利于唐朝中央政府对偏远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内地与东北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此后,不断有粟末靺鞨的贵族子弟前往唐朝长安学习,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名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就是写的送别一位在长安学成归国的渤海国王子的事: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0 阅读:69

路生观史

简介: 路生,作家、记者、编剧,媒体策划人及纪录片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