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看电影》杂志 文/三科唐
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天、地、人三界,是结合了现实和传说的虚构世界,把这个世界里的生态(人文、建筑、服饰、价值观等),构建出成系统的美学体系,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传统民间认知和想象的框架内,保守或创新,都可能引来巨大争议。虽然现在的技术相比二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向来莫衷一是,创作者的美学观影响甚大。
小说的故事设定在商朝末年,暴君纣王沉迷酒色,武王率众讨伐,建立周朝,历史确实如此,但小说虚构了阐教和截教两股常人之外的势力,分属周、商两个阵营,令双方的征战,充满奇幻色彩。
中国电影对神话故事的改编,由来已久,并且随着技术和文化风潮的转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入一个神话故事改编潮流。最近一次潮流,是从2010年延续至今。遗憾的是,几乎每一次流行,都只是截取经典故事的片段,并没有自成体系的神话美学作品出现。
如果要说哪部小说具备构建一个神话体系的基础,《封神演义》自然在列。所以当有导演准备把这本小说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时,不少观众对他的期待,大概等同于现在的年轻人听说《三体》要被改编成电影一样。
在不同版本的电视剧里,《封神演义》中所描绘的世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风格,有异域风,有宫廷风,有玄幻风,迎合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电影创作当然也会考虑到时代审美的需求,但仅仅做到这并不够,它更要把视觉风格与人物、故事统一起来,创造出具有内在吸引力的神话世界美学和价值体系。
导演彼得·杰克逊着手改编奇幻小说《指环王》时,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可能是如何把中土世界视觉化。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有人类、精灵、矮人、霍比特人等种族,各自占有领地,且分支众多,相比叙事上的困难,美术、置景、后期如何把他们鲜明区分并呈现出来,才是最难的事。否则,它只会是一部美学混乱的电影。
根据《封神演义》改编的 《封神三部曲》,是由《寻龙诀》的导演乌尔善执导,创作之初的目标就是三部连拍,打造一个完整自洽的中国神话体系。创作此片面临的困难和 《指环王》一样,即如何风格化呈现虚构和现实结合的世界,那样一个繁杂的世界,场景、服装、色彩方面,都在考验着创作者的美学设想。虽然技术已经不是最大难题,但美学想象和塑造也不是那么简单,毕竟技术可控,“美”则众说纷纭,重点还是视听语言和故事能够配合得当,深入人心。
换个思路,《封神三部曲》面临的挑战,也是创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美学风格的空间。人、妖、仙三个“种族”,必然要有各自不同的视觉特征,同时相互间也会存在某种关联,不能完全断裂,造成严重的视觉跳跃感。天、地、人三界,各自的环境是怎样的,其中的细节设计,十分繁琐,但这是保证影片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比如人物着装方面,那么多的出场人物,性格、能力、前后品性可能会随着剧情发展出现变化,如果要让观众快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具有辨识度的服装设计(款式、色彩、布料等),能够起到很好的叙事作用,而不仅仅是在视觉上避免单一感。
另外,虚构的世界也是以现实为参照,完全脱离了,就会给人带来空洞感,难以产生心理认同。所以影片色彩的基调、建筑的风格、场景的设计,都需要在细节上考量故事和现实的需求,有效融合。
以上,只是给创作者提供的难题之一二。不过,问题越难,完美解决之后,越有可能创造奇迹。在影片筹备期间,导演乌尔善曾带队去新西兰维塔工作室取经,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解决拍摄和后期的技术问题。
剧组在青岛搭建了500亩外景地,包含朝歌城、龙德殿、酒池肉林、聚仙阁等重要场景。熟悉电影拍摄流程的观众都知道,搭建的这些外景主要是用来拍摄后期制作素材,还有大量画面细节、特效要靠后期加入到场景里。
神话电影的想象空间正是它的精彩之处,有许多美学展示的空间,也是对叙事和影像调度的一种考验。与现代技术结合后,曾经匪夷所思的视听效果,现在都可以轻松实现,这时要想创作经典,还得看创作者的美学修养和叙事能力了。乌尔善之前的《寻龙诀》超出很多人的预期,《封神三部曲》将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且待它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