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武汉的无人驾驶网约车“萝卜快跑”引发了许多讨论,其中热度最高的是:
网约车生意本就越来越难做,再大力推广无人驾驶,岂不是要砸了全国1000万司机的饭碗吗?
作为“下岗再就业”的蓄水池,我国网约车司机数量这两年已经趋于饱和。
据广东发布的最新数据,网约车司机日均毛收入从343.34降至311.63,也就是说,即便全月无休,也不过九千元出头。
如果扣掉油电成本以及个人社保等费用,实际收入不过六七千元——这还是经济发达省份,其他地方只会更糟。
而无人驾驶网约车,据网友反馈,同样的距离,价格不到出租车的一半,除了充电时间外,可以24小时接单,且没有疲劳驾驶、卫生堪忧、超速行驶、额外收费等隐患,在武汉等“测试”地区已大面积铺开,且市场占有率日渐提升。
不难看出,无人驾驶在成本和体验方面,对传统网约车、出租车是降维打击——短时间内,不说取而代之,也会对司机收入造成强烈冲击。
这也引发了武汉司机的强烈不满。
有出租车公司给武汉政府写了请愿信,提到,司机每天要跑十四五个小时,单车毛收入200到300左右,已到“死亡边缘”,并称“科技的初衷是让人类生活得更好,现实是让底层人吃不饱。”
而对这种声音,很多人发出了不屑一顾的嘲弄,认为新技术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好的服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与之对抗的行为都是螳臂当车——还举出了经典例子,如果让马来做决定,那人类永远都无法进入汽车时代。
这种观点,我赞同一半。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新技术普及,都会带来巨量岗位裁撤,就像打火机消灭了卖火柴的;电灯泡消灭了卖蜡烛的。而以保障就业为由限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向来只会“适得其反”。
而另一半,我却无法苟同,道理很简单——人不是马,除了工具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这些司机和你我一样,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劳动换取报酬,只为养家糊口。
技术发展带来行业变革,是时代的必然,然而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不应该被一些人理所当然地当做“发展的牺牲品”。
为弱势群体兜底,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和生存保障,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任何时候都不该被忽视。
退一步讲,技术革命之下,谁能保证自己的行业会永远安全?我就很担心Chatgpt再升级下去,律师行业会被淘汰,到时候网约车都没得开,该咋办呢?
兼顾人性和效率的做法是,一边鼓励技术发展并规范相关业态;一边给失业人群提供兜底保障和就业辅助——毕竟,技术发展和就业保障,不该是个非此即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