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2024年江苏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15元,增长5.2%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仍会感觉拖后腿呢?
我们试着总结了这10条!
1、苏南与苏北差距显著。苏州以59111元(前三季度)位居全省第一,接近6万元门槛,远超全省均值9;南京(56649元)、无锡(55219元)紧随其后,形成“苏南三强”,三城前三季度收入均超5.5万元,显著拉高全省平均水平。常州、镇江、南通等苏中城市收入在4万至5万之间,虽低于苏南,但仍高于苏北地区。苏北五城(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宿迁)收入普遍低于3.5万元,其中宿迁(26572元)、连云港(29178元)垫底,仅为苏州的45%左右。这种“南高北低”的格局,使得占江苏总人口约1/3的苏北居民明显低于均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4bbfc7a14bffb3032db0e37ca963c0.jpg)
2、增速差异难以弥合差距。尽管苏北部分城市(如宿迁、连云港)收入增速达6%,高于苏南(苏州4.5%、南京4.0%),但因基数过低,短期内难以缩小绝对差距。例如,宿迁若保持6%增速,需近10年才能达到苏州当前水平。
3、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城镇的42%。2024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3119元(全国数据),仅为城镇居民(54188元)的42%,城乡收入比2.04。尽管比值逐年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达3.1万元7。农村人口占全省约30%(约2500万人),其收入远低于均值,拉低整体感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93038bdaddba8b73b147d4f6e331f5.jpg)
4、农村收入增速“追赶”但基数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6.6%(全国数据),高于城镇的4.6%,但由于基数低,增长绝对值有限(如农村增长约1430元,城镇增长约2380元),实际获得感不足。
5、高收入群体拉高均值。若按收入中位数计算,实际值可能低于55415元。例如,苏州高收入人群(如科技、金融从业者)可能显著推高均值,而制造业、服务业等基础行业收入集中在3万至4万元区间,与均值差距明显。
6、低收入城市人口基数大。苏北五城总人口约3300万(占全省39%),但其收入水平仅为全省均值的50%-60%,导致多数人实际收入低于均值。例如,宿迁人均收入26572元,比全省均值低52%,但该市人口约580万,直接影响庞大群体的心理预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bb08dcbecb86ee3d4a0d092191698b.jpg)
7、消费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长。2024年上半年江苏居民消费支出增长7.26%,高于收入增速(5.03%)。尤其在苏州、南京等城市,房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占收入比例高,削弱了收入增长的实际意义。
8、物价上涨稀释购买力。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但部分必需品(如食品、能源)涨幅可能更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达12.24%(上半年),远超收入增速,加剧收支压力。
9、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工资性收入增长6.8%,贡献了收入增长的绝大部分,但集中于高技能、高附加值行业(如苏州的IT、南京的金融业),而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农业)增长有限。
10、财产净收入下降。财产净收入(如投资、租金)下降0.2%,对依赖资产增值的中产群体形成压力;转移净收入(如养老金、补贴)增长4.8%,但主要覆盖低收入群体,对中等收入者影响较小。
那么,你拖后腿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