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热情的时代,一对普通夫妻和他们十三岁的女儿一起,去了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他们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怎么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创造了非凡的故事?现在,我们跟着张宝珍老人的记忆,一起回到那段让人有很多感触的支边时光。
1959年8月,国家正在大力建设边疆,张宝珍夫妻积极响应号召,决定带着小女儿离开繁华的南京,去遥远的新疆帮忙建设。他们心里装着对国家的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走上了这条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的路。
从南京浦口火车站开始,他们坐上了条件不好的货车,经过11天的摇晃,终于在新疆尾亚火车站下车。接着又换乘大卡车,再经过3天的辛苦行程,才到了天山四场。看到眼前的戈壁滩,很多人忍不住哭了,但张宝珍一家还是坚定地留在了那里,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奋斗。
在天山四场一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垦荒地、挖树根种地。每天,他们都拿着铁锹、抬巴、十字镐等工具,跟恶劣的环境斗争。他们住在地下的小房子里,喝的是池塘里的水,冬天靠化雪取水。食物不够时,他们只能吃榆树叶和野菜。尽管生活很难,但他们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1959年10月,张宝珍一家又参与了修建达坂河水库的艰巨工作。工地上没有住房,他们只能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地窝子里,男女分开睡。冬天非常冷,风雪很大,他们每天很早起床,很晚才收工。尽管生活很苦,但他们还是坚持完成了每天的任务。张宝珍有次受伤,一个多星期不能工作,但好了后又立刻回到了工地。
1961年冬天,张宝珍穿着厚衣服,腰上绑着麻绳,去几里外的地方挖排水渠。在很冷的天气里,他一铲一铲地挖土。手冻得通红,但他没有停下。他知道,这条渠对改善农业很重要。
张宝珍老人想起那段支边时光,心里很有感触。他说:“虽然当时生活很苦,但我们从未抱怨。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为国家的边疆建设出力。那段时光虽然苦,但给了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精神财富。”
在文章中,我们通过细节描绘了张宝珍一家支边生活的苦与不易。从他们坐的货车、卡车,到住的地窝子;从每天用的工具到吃的食物;从开垦土地的苦到修建水库的勇敢……每个细节都很真实,让人感动,让读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在文章结尾,我们补充了关于支边背景和天山四场、达坂河水库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通过这些信息,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张宝珍一家和无数支边青年为边疆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读完张宝珍老人的支边故事,我非常感动。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戈壁滩上创造了非凡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在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