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张厉生在台湾去世,是毛主席钦定的第19号战犯,晚年无钱买药

青柠谈历史 2024-11-16 22:07:05

引言:

1971年深秋,台北市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国民党高官悄然离世。他就是张厉生,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CC系三号人物,在临终前竟连买药的钱都没有。更令人唏嘘的是,他还背负着一个特殊的身份:毛泽东亲自钦定的第19号战犯。从北平到重庆,从南京到台北,张厉生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他为何会在解放前夕选择留在大陆?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从国民党的核心圈子沦落到晚年凄凉的境地?在中国现代史上,这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人生轨迹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从知识分子到政治人物的转变(1920-1927)

1920年初,巴黎协和广场附近的一间咖啡馆里,22岁的张维新正在与几位中国留学生热烈讨论国内时局。这位来自河北乐亭的年轻人,在法国勤工俭学已经两年。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复兴期,巴黎街头弥漫着浓厚的革命气息。

在巴黎期间,张维新结识了一批留法学生。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成员。1921年3月,张维新加入了在巴黎成立的国民党支部,开始参与党务工作。同年冬天,他当选为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执行委员。

1923年夏天,张维新结束了在法国的学业。临行前,他与留法的同学们约定:"革命不分早晚,为国效力要分先后"。回国后,他来到上海,进入中山学院任主任教授。在这所孙中山创办的学校里,张维新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国民党要员。

192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次茶会上,张维新与陈果夫首次见面。这次会面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带来了重要影响。陈果夫对这位年轻的留法学者颇有好感,两人就国内外形势进行了长谈。

1926年初,张维新离开上海,前往武汉。在那里,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为了表示与过去决裂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张厉生。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他去世。

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张厉生做出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选择。他立即从武汉赶往南京,向蒋介石表示效忠。蒋介石看重这位留法归来的知识分子,任命他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监察委员。从此,张厉生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担任监察委员期间,张厉生表现出了极强的行政能力。他主持制定了《党务整理方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党务监察制度。这份方案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也引起了陈果夫的注意。

同年秋天,张厉生被推荐给了刚上任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备司令陈诚。陈诚需要一位既懂军事又熟悉党务的人才。张厉生的留法背景和在党内的工作经验,正好符合陈诚的要求。于是,在邵元冲的推荐下,张厉生开始担任陈诚的司令部秘书,由此开启了他在军政两界发展的道路。

这段时期,张厉生逐渐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他不仅协助陈诚处理军务,还在党务工作中表现出色。在处理军队内部党务问题时,他展现出了极强的协调能力,多次化解了军队内部的矛盾。

二、CC系的崛起之路(1928-1936)

1928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刚刚建立,各派系之间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在这个关键时刻,陈果夫开始在党内组建自己的势力。2月的一个雨夜,陈果夫在南京莫愁湖畔的一座私宅内,与张厉生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密谈。次日,张厉生便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

这次任命标志着张厉生正式加入了陈氏兄弟主导的CC系。在组织部工作期间,张厉生负责建立和完善党内情报网络。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三三制"组织方式,即每个党员发展三个下线,每个下线再发展三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

1929年夏,张厉生被派往华北地区,担任特派员。他在北平设立了秘密联络处,表面上是收集党务信息,实际上在进行大规模的特务活动。期间,他建立了一个覆盖冀东地区的情报网,将触角伸向了日本在华北的势力范围。

1931年,张厉生在天津租界一次秘密行动中,意外获得了日本关东军的部分军事计划。这份情报为蒋介石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参考。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厉生又在华北地区组建了多个地下情报小组,专门监视日军动向。

1933年春,陈果夫在南京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扩大CC系在党内的影响力。张厉生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开始全面接管党内人事工作。他推行了一项"干部考核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将大批CC系成员安插到了党政军各个重要岗位。

1934年底,张厉生在上海设立了"中央调查统计局华东办事处",这个机构表面上负责统计党员人数,实际上是CC系在江浙一带的情报中心。通过这个机构,CC系成功打入了上海金融界和工商界。

1935年,随着CC系势力的扩大,张厉生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他在这一年主持制定了《党员管理条例》,这份文件为CC系控制党内人事提供了法理依据。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详细记录了每个重要党员的背景和活动。

1936年初,张厉生被正式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在就职典礼上,他宣布要"肃清党内不纯分子"。这次行动导致数百名异派系人员被清除出党,进一步巩固了CC系的地位。但这也埋下了日后政治斗争的隐患。

同年冬天,西安事变爆发前夕,张厉生通过其情报网络,向南京政府报告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异常动向。虽然未能阻止事变发生,但这份情报为后来的和平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战时的政治博弈(1937-1945)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厉生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紧急部署。8月15日,在南京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他与陈诚达成协议,将CC系的情报网络与军统局进行有限度的合作。这个决定使得CC系在战时得以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1938年初,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期间,张厉生负责组建临时党务机构。在此过程中,他巧妙地将大量CC系骨干安插进新成立的战时机构。3月,他在汉口设立了"战时党务特别委员会",表面上协调各方面工作,实际上强化了CC系对后方党务的控制。

1939年,河南发生严重旱灾。张厉生被任命为赈灾委员会副主任,与陈诚共同负责灾区救援工作。然而,在救灾物资分配过程中,CC系成员借机大肆侵吞救灾款项,引发了严重的政治风波。这件事后来成为其政敌攻击的把柄。

1940年春,张厉生在重庆主持特务系统整合工作。他提出了"统一情报,分散行动"的方案,试图将军统局、中统局和CC系的情报网络进行整合。这个计划遭到了戴笠的强烈反对。双方的矛盾由此逐渐激化。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厉生接到一项秘密任务:通过在日本的关系网络,探索和谈可能。他派出多名特工前往上海,与日方代表进行秘密接触。这些活动虽然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为后来的情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1942年底,重庆国民政府内部围绕战时动员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张厉生支持陈诚的"扩大征兵"主张,与戴笠主导的军统系统在征兵权限上发生激烈冲突。这场争斗最终以双方各让一步告终,但CC系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1943年,张厉生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情报系统。他在云南、贵州等后方省份设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站,专门负责收集军统局的活动情报。这个举动进一步加剧了与戴笠的对立。同年冬天,一份关于军统特工暗杀CC系成员的密报,引发了两大特务系统的正面冲突。

1944年初,在重庆沙坪坝的一次秘密会晤中,张厉生与日方代表就战后安排进行了初步接触。这次会晤的内容后来被军统局获知,成为戴笠打击CC系的重要证据。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张厉生主持销毁了大量涉及对日谈判的机密文件。然而,部分文件还是落入了军统局手中。这些文件在战后成为他被定为战犯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年末,随着抗战胜利,张厉生在重庆主持CC系的善后工作。他将大量特工人员转入地方政府,试图保存实力。但是,CC系在战时积累的负面影响已经难以挽回,其政治影响力开始迅速衰退。

四、从战犯到囚徒(1946-1963)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期间,张厉生仍在为CC系的转型奔走。2月,他在南京一处私宅中与几位老部下密商后路,但谈话内容被军统特工记录在案。这份谈话记录后来成为指控他"图谋破坏和平"的重要证据。

1946年春末,张厉生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这个看似体面的职务实际上意味着他被边缘化。4月,他主持的最后一次CC系骨干会议在上海秘密召开,与会者仅有十余人,远不及往日声势。

1947年初,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张厉生被派往天津,表面上是负责党务整顿工作,实际上是被软禁观察。期间,他多次申请返回南京述职,均被以各种理由搪塞。这年夏天,他在天津的一处私宅中被军统特工秘密监视,行动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前夕,张厉生向南京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华北局势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直指军事指挥系统的问题,引起了一些高层将领的不满。10月,他被以"调查研究"为名调离天津,实际上是被软禁在北平。

1949年1月,平津战役打响。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厉生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拒绝随国民党军队南撤。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当天,他主动向北平军管会投诚。这个决定震惊了国民党高层。

1949年3月,张厉生被正式逮捕。他被关押在北京第一监狱。在狱中,他开始写下《我的罪行交代》,详细记录了CC系的活动。这份材料后来成为研究国民党特务系统的重要史料。

1950年夏,张厉生被列为第19号战犯。他被转移到北京专门关押战犯的监狱。在这里,他开始了为期13年的服刑生活。期间,他多次被提审,交代CC系与日本特务机关的勾结内幕。

1952年,军事检察院对张厉生进行了专门审讯。他交代了1941年至1945年间与日方进行秘密谈判的详细过程。这些供词为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与日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1956年,张厉生在监狱中完成了一份详细的CC系组织架构说明。这份材料记录了该组织从1927年至1949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后来研究民国特务组织的重要参考。

1960年,因表现良好,张厉生获准在监狱中进行有限度的活动。他开始整理个人回忆录,记录了自己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经历,以及后来投身政治的过程。

1963年春,经过特赦,张厉生被释放。他被安排在北京郊区一处简陋的房子里居住。这位曾经的CC系要员,在获得自由后的最后几年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出狱后,他开始为文史资料馆整理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

五、晚年笔墨生涯(1964-1975)

1964年春,张厉生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平房内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这座房子是政府专门安排的,位于香山脚下,环境清幽。他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上午整理文史资料,下午则在院子里种花养草。

1965年2月,北京文史馆邀请张厉生参与编写《民国政治史料》。他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系统整理自己保存的大量历史文献。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CC系内部运作的珍贵档案,这些材料大多是首次公开。

1966年初,张厉生完成了《南京十年见闻录》的初稿。这份手稿详细记录了1927年至1937年间南京政府内部的重要事件。特别是对当时各派系之间的斗争,他做出了独特的记述。然而,这份手稿因文革爆发而被迫中断。

1967年,文革运动波及到了张厉生的居所。他的大量手稿被查抄,其中包括准备交给文史馆的《民国特务组织内幕》等重要资料。所幸他提前将部分重要文件复制了一份,秘密保存在地下室的夹壁中。

1969年秋天,张厉生被要求搬离香山居所,迁往北京西城区的一处筒子楼。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继续默默整理剩下的资料。期间,他用小楷誊抄了大量历史文献,其中包括许多关于抗战时期的重要史料。

1970年,张厉生开始撰写《我所知道的陈氏兄弟》。这篇回忆文章记录了他与陈果夫、陈立夫的交往细节。文章完成后被他藏在一个旧皮箱的夹层里,直到1980年代才重见天日。

1971年夏,张厉生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1930年代的工作日记。这本日记记载了CC系在上海的秘密活动,包括多次与日本特务机关接触的细节。他将这些内容重新整理成文,题为《上海秘密档案》。

1972年,一位老同事找到张厉生,请他协助整理民国时期的党务档案。他答应了这个请求,开始为中央档案馆提供咨询。通过这个机会,他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

1973年初,张厉生开始撰写《特务工作二十年》。这份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在CC系工作期间的经历,包括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但这部作品最终未能完成。

1974年,张厉生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他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整理个人文档,并开始写作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民国政坛内幕》。这部作品只完成了开头几章,便因病中断。

1975年春,张厉生病重住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保存多年的秘密档案交给了一位信任的故人,嘱咐妥善保管。这些材料后来成为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4月,张厉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终年76岁。

0 阅读:20

青柠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