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错觉:
1.手机震动;2.她喜欢我;3.趋势要来
并不是你“心如止水”般坐在电脑前,走势不断的通过上下跳动来撩拨你,吸引你进场。
而是脑子里一大堆的技术概念,什么“十字星、启明星”“双头顶、三头顶”、“分割线、孕线"使人有一种能看懂价格高低,并标定阻力支撑,理解走势变化的错觉
使人恍惚,误以为通过一些技术标准分割了偏多,偏空就能预测走向了,想着既然某个技术概念能解释,就说明行情按照它的规律发展,也就能抓到“掌握”之中的机会了。
其实都是错觉!
为什么会认为手机震动呢,因为内心深处渴望并且等待某一个人给你打开电话,你想这个人,想她也在想你,并且很有可能在下午打来电话。
那么手机到底是有可能震动呢,还是你在强烈的期待它震动,而且震动的意义超出了一通电话本身?
为什么会被行情引诱呢?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主观期望太强了,你的目光移到盘面上,感觉整个盘面都随着你的注视开始活泛了起来
每一次价格跳动都有别样的意味,尤其是“看出”一些阻力之后,似乎趋势蠢蠢欲动,好像它不会让你整个下午的盯盘时间白费,怎么得也该顺着你的意思,给一波进场机会。
但实际上是什么呢,是主观意识和做单欲望过强,过剩,以至于寄托到走势之上,又被反射了回来,被主观过度解读强化了一遍,当真了。
他们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受交易欲望驱使,再以某种技术方式去解读走势,还是真的从走势中看到了机会,确定自己有足够胜算?
衡量它们的方式很简单,出于期望是不计后果的,可能是盘面的一次跳动,可能是像要走出一根大K,脑子一热先进再说。【公{巴赫交易论}号】
而出于观察对比,往往是比较理性的,当你考虑预期走势时,也就必然想到了未来的出场模式,以及当下走势有多大机会实现这种模式。
但很多人做交易依然习惯于前者,没有目标,临时指定目标。先求知若渴的往自己脑子里塞了一大堆“技术概念”然后终生受其所害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用两年学说话,用一生学闭嘴”
交易什么时候能稳定,也是同样的道理,学100种方法,然后忘掉99个
等什么时候,在走势上你只能看懂你唯一知道的技术逻辑时,就成了
写到这的时候,我想起来一位老朋友,在18年的时候合作了两个月的咨询,互相都学到很多
当时他跟我说赚到三百万时就退出市场,安心上班不再接触交易了
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但我相信他有完成目标的能力,激流勇退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体验。
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他方法有多简单,一根大周期均线做分界,参数我记得是260,然后多头趋势中回落均线附近出现平台后突破顺势做多,空头趋势中,反弹均线附近出平台做空
就这一个技术逻辑,而这唯一的技术逻辑代表了他全部交易思想,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当价格远离均线时,看不明白,要么等均线修复,要么等走势回调,说白了就是,“我只能看懂这个,所以要把所有精力放在我能看懂的事情上面”
为什么这样干呢?因为统计后发现,遵照策略执行,日内短线操作胜率能保持在60%以上,但这个胜率是建立在出场很警惕的前提下,正对这个走势级别(15分钟——日内短线)
苗头好了,日内能吃多少吃多少绝对不隔夜,连阳连阴吃到底,吃到反V。因为再大的周期,玩不懂
一看苗头不对,就是15分钟的进场,5分钟级别的见平头K线组,见卖压出场,如果碰上回落底线是保本离场。
因为不在乎赚的够不够多,但小级别必须主动(15分钟周期)保证都是赚钱的单子,不管赚多赚少,哪怕是五美分,都要尽量盈利平仓
但他如果不这样做呢,完全按趋势逻辑,盘中决断,一见有浮盈想拿大趋势就拿的话,那么最终单子的平均胜率只有不到20%,很多单子是盈利回吐,打到保本拉低了胜率
我跟他说很正常,因为你进场是小级别信号,预期却是大级别,两者并不匹配
不是每一个15分钟信号都有演化成大级别的潜力,你看起来不错的进场,放大了看很多都处于日内杂波之中
也就意味着,高赔率和高胜率不可能同时存在
最初他以为进场好坏影响很大,但实际上出场环节的决策影响更大,理念和逻辑其实都是在表达一句话
出手必见浮盈,开仓顺利的时候日内目标是不隔夜的情况下多赚,不顺的时候目标就是极力不亏
当时,偶尔也有浮盈死拿的贪婪习惯,但制定计划,随时在盘面标注出场条件后,这个毛病基本解决掉了,能在盈利状态下平仓,提高了自己的胜率
我记得,当时一同核对记录,7笔交易中只有1笔看是少赚了,其余6笔事后论证,主动平仓的决策都很合适
而那些盘中要转中线持仓的单子,胜率只有20%,不是因为错单多,而是因为很多单子都是出场端处理不好,盈利后贪心太强,对走势转折反应不过来,从浮盈状态又拿回止损的,所以胜率会进一步降低,统计一下,进场后30分钟内有浮盈的单子能做到70%,但放飞后最终盈利状态下平仓的只有20%,钱没有预想中那么好赚。
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它颠覆了很多人对短线交易的认知,但也别觉得做到很容易,这个朋友也经历了很长严酷的自我训练过程,才能做到错单时止损很坚决,说砍就砍
要是换个新手,可能日内损个两三笔,心气就没了...
所以有时候想想,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圈,每种交易模式都有针对的周期和目标走势片段,你眼里的“引诱”或许是别人眼里的机会
就像这个朋友已经出场止盈了,或许另一个人还在幻想小级别的单边能顺利延续到日线,周线上
从这个角度想想,诱导为何是诱导? 只是因为夸大了实现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空有目标,却没有清晰的出场纪律,也就意味着逻辑本身是起始点,没有终结点,是脱节的。
那么模式就不能称之为是模式,因为它是何时买,何时卖的问题,而不是何时买完,随意卖的问题。【公{巴赫交易论}号】
当然如果顺利的话,你完全可以在达到盈利目标时,重新衡量行情,是否要往大级别修正预期,但是你得统计一下这种构想能否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实现
就像这位朋友一样,20%的胜率,再考虑到它对你交易节奏和心态的扰动,再考虑到一些纪律之外,操作失误的单子,多重摩擦成本之后,20%要往下再打多少折扣呢?
干嘛要把练了三年的“剑”扔了,去重新学人家使刀呢?
所以,只有置身于假设和数据之间,我们才能看到能掌控的“交易范围”在那个级别中,这个级别是客观条件下,你唯一有能力吃到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