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手握大权主管人事考核,但是对于督抚们来说,他们却更怕户部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3-02 09:30:29

若处于明代,御史能毫不犹豫地告知大家,封疆大吏最忌惮的非吏部莫属。然而,当时间切换到清代,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

【督抚与吏部关系】

如同当下的情况,在过去,督抚和六部的关系,大抵类似如今省委书记和各部委的关系。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不过在特定领域里,督抚得遵从六部的安排与调遣。

明清时期,六部的排名顺序为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掌管人事任免,户部负责钱粮事务,礼部主管科举与教育,兵部掌管军政要务,刑部执掌司法审判,工部则负责各项建设工作。

无论在哪个朝代,负责干部任免的部门向来权力最大,这便是吏部位列第一的缘由。紧随其后的重要部门涉及钱粮、军政和刑名事务。而文化教育、工程建设这类事务,相较于其他行政事务,重要性就没那么突出了。

就清代而言,督抚和六部之中打交道最频繁的是吏、户、兵、刑这四部,其中吏、户两部尤为关键。因此,御史着重讲述一下督抚跟吏部、户部之间的具体状况。

各省督抚的职责包含监察下属官员,其实就是对地方文官进行考核。依照清代官制,朝廷每三年会开展一次全国性文官考核,名为“大计”。此项工作由督抚带头,给出各位官员的评价,随后上报给吏部。

吏部对待官员要有不同举措。对于政绩斐然、真抓实干的官员,应给予褒奖并提拔晋升;而对于那些占着职位却无所作为、不履行职责的官员,则要进行参奏弹劾,给予相应处分。

对地方各级文官来说,吏部颇具震慑力。他们仕途的去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吏部堂官手中那支笔。这就如同命运的指挥棒,决定着文官们在官场的去留走向。

在非大计之年的平常时候,要是督抚察觉到手下官员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或者工作时偷懒懈怠、不尽心尽力,就得及时向吏部报告情况,并且提出恰当的惩处办法。

不过呢,吏部的威慑力也就只在道府级别以下管用,道府以上的督抚藩臬,吏部根本掌控不了。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在历代里是最突出的,从顺治朝开始,吏部的人事权就慢慢被削弱了。

从乾隆朝起,吏部原有的部分人事权被军机处接手,至于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免权,则全然落入皇帝掌控。皇帝的这一权力,在文献里对应着“特旨授”和“开列”的说法。

特旨授这种方式,是皇帝绕开军机处、吏部和九卿会议,直接下旨对官员进行任免。而开列呢,则是先由军机处筛选出几位符合任职要求的官员,然后将这些人选呈给皇帝,让皇帝从中挑选任用。

各省督抚职位空缺时,采用特旨授和开列的方式任命,在此过程中,吏部毫无发言权。这和明代大不相同,在明代,像大学士、尚书以及各省督抚等重要官员,若未经吏部提名,根本无法正式任命。

弘治年间,有位官员获皇帝任命为尚书,可他坚决不肯接受。他给出的理由是,这一任命未通过吏部许可,不符合正常人事流程,要是上任,会让人觉得名不正、言不顺。

对清代督抚来说,吏部构不成太大威胁。不过出于官场人情世故,督抚们还是会给吏部留点情面,日常主动汇报工作进展、及时请示相关事宜,仅此而已。

【督抚与户部的关系】

若说督抚对吏部没那么畏惧,那户部便是他们极不想打交道,却又得诚心巴结的部门。在官场中,督抚虽对吏部态度相对随意,可面对户部,为了诸事顺遂,也只能收起抵触,用心讨好。

户部掌管钱粮事务,各省的财政收支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户部的账本里,哪怕少了一两银子,相关人员都可能被弹劾。按理说,各省的收入和开支都有明确的定额,照着账本上的数字执行就行啦。

实际上并非这般。清代财政制度里有“奏销”规定,各省督抚的各项开支,需按时向户部呈交单据。若银子多用了,只要理由合理就能通过审核;反之,若理由不充分,即便再节省开支,户部也会驳回申请。

对督抚而言,打仗、大计以及重大刑案并非日常之事。通常,督抚更多时候是在处理钱粮相关事务,鉴于此,他们受到户部的管束也就更多一些。毕竟钱粮事宜多由户部统筹,督抚在这方面的工作自然常受其约束。

督抚负责一方政务,既得为朝廷收够赋税,还得让当地百姓生活安稳。若想在地方干出成绩,就得花钱办事,可花钱得经过户部批准才行,不然事情就难推进。

清代时,各省征收的赋税大多得上缴国库,无奈至少七成要交上去,留给地方公用的银子少得可怜,这些银子数量有限,顶多只能勉强保证地方日常开销。

在清代,若要用银就得向户部申请款项。这请款可不像如今,只要手续完备财政部就拨款。当时,得给户部堂官、司官还有书吏行贿,不然即便事由再合理,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挑出毛病,不轻易让款项获批。

同样,钱花了事办了,还得去户部报销。这报销可难多了,要是不疏通一下,户部就会故意挑刺,说各项支出都不合理。要么打回来重新弄,要么就上奏给皇帝。至于后果如何,自己心里有数,弄不好乌纱帽就没了。

甭说各省的督抚大员了,就算是乾隆朝风光无限、备受宠信的福康安又怎样。他也得给户部书吏送好处,不然的话,在皇帝那儿根本没法把事情交代过去。

依照惯例,督抚会不定时回京述职,趁此机会,他们得向各部表示表示。这里面最费钱的当属户部。像吏部等其他部门,稍微意思意思、礼数周全即可,可对户部绝不能敷衍了事。

总的来说,在清代,督抚和户部往来最为频繁,对其也最为忌惮。若要具体排出个顺序,户部当属首位,刑部位列第二,而吏部最多只能屈居第三。

1 阅读:449
历史那些精彩事

历史那些精彩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