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
文学艺术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社会科学等),都是现实世界的反映,都是要达到认识现实并改造现实的目的。但它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方式很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映是抽象的,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而文学艺术的反映则是具体的,形成形象及形象的体系。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这段话确切有力地说明了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
文学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就使它保持着生活现象的具体可感性。请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有色彩、有声音、有人物、有背景。作者抓住人似花、花似人这一特点,十分逼真地描绘出采莲的劳动场面,使读者好像也来到了这个迷人的境界,看到荷花丛中那些娇艳美丽的少女采莲的情景。
应当指出,别的文体如议论文也可使用一些描绘方式,收到某种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但它只是借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和议论,而文章总体还是依靠逻辑推理的力量。
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不仅是指它表达的生动具体,更重要的是指它展示了完整而又统一的生活画面。当代的文学批评家唐弢认为:“看来作家和艺术家总是在根据现实的天地,创造着他们自己的艺术天地。不仅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各有天地,《水浒》也有一个天地,《红楼梦》也有一个天地,《儒林外史》又有它不同的天地。一首小诗,一支短曲,一个折子戏,都有它的哪怕是小到指头一样的天地。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或者就是所谓‘意境’吧,而‘意境’正是一个艺术的天地。”
一篇文学作品可能只是勾勒时代的一个侧影,叙录生活的一个片断,但仍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形象。我们批评有的诗“句句是‘诗’,整篇不是诗”,就是说这种诗作的每句话都像诗一样用了形象的语言,但整首诗只是用生动的词语说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并没有创造完整统一的形象,而这恰恰是一篇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
如果说文学形象是指具体可感、完整统一的生活画面,那么这个画面的中心就是人。文学和科学的反映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但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不一样。科学所反映的是某一物质运动形式的规律性,是某一社会生活方面的规律性。
而文学所反映的则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具体的生活情景。因此,文学形象也就主要是人物形象和有关的生活情景的形象。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家主要是“描写行动的人们”,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的真正内容不是自然,而是人生”,巴尔扎克称艺术 为“人心史”,高尔基认为文学就是“人学”。
由于文学形象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又采取感性表象的形式去进行艺术概括,因此它总是熔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他把思想感情看成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引起读者同感共鸣的主要因素,这是很有道理的。抒情文学如此,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也是这样。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