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奥迪、奔驰和宝马就只有一个合作方,在一汽、上汽和奥迪关于话语权的争夺战后,奥迪最终被一分为三,原一汽奥迪、新奥迪一汽和上汽奥迪三家公司。
由于奥迪品牌的主流车型已经悉数由一汽奥迪国产或者进口引进,上汽奥迪自诞生以来,销量和声量都无法对得住奥迪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
面向电动智能化新市场,拥有强大自研电动技术的上汽集团以及在豪华汽车市场遭遇严峻考验的奥迪,一拍即合。上汽奥迪基于上汽集团的电动智能技术,推出以“AUDI”命名的豪华纯电动汽车品牌。
从此,奥迪中国进入了“四环”标志和“AUDI”四字母的奥迪正统名号之争,奥迪的保卫战或许只是奥迪的一次试错。
奥迪、奔驰和宝马的竞争从燃油车延伸至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时代的纯引进技术和车型不同,电动智能汽车要求其适应中国本土化的需求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商用和迭代。
宝马以“i”命名其新能源车型,奔驰选择了“E”,而奥迪则大不同,旗下全系列产品采用了全新命名规则,奇数代表燃油车,偶数代表新能源车并冠以“e-tron”的字眼。
从此,中国用户熟悉的A4L被A5L取代,但A6L却又唯独在中国市场保留原有名字,成为奥迪全球唯一以偶数命名的燃油车型。
从此前的双车战略之争,到产品系列命名大调整,如今又迎来了奥迪品牌“代言人”之争,一汽奥迪说自己才是真“奥迪”,上汽奥迪说“AUDI”也是奥迪,而且是新奥迪。
大众品牌时代的原汁原味引进和中国本土化改造之争,如今又历史轮回般地落在了奥迪品牌身上,只是这一次再也不是合资品牌稳操胜券的高光时刻。
大众依托双车战略逐步成长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跨国车企,也将中国市场打造为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为其在全球市场与丰田一争高下赢得了最为雄厚的资本。
然而,随着自主品牌崛起和电动智能汽车的兴起,合资品牌纷纷败退,而采取双车战略的车企,除了要面对市场的内卷,还要应对兄弟品牌的内斗,比如大众、丰田和本田等车企也陷入了发展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
剩余车型资源不多的奥迪,再加上一汽集团的强势,上汽奥迪无法赢得像大众汽车时代那样的双车均衡优势,拿到的边角料车型并无法突破市场。
几番折腾之后,上汽奥迪终于能自信地站起来了。
现有车型命名调整给上汽奥迪赢得了更多传统燃油车型的机会,这也将是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就看上汽奥迪能否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了。
与此同时,在电动智能汽车市场,虽然上汽奥迪需要向用户解释“AUDI”也是奥迪,而不是双钻奥迪,但只要车造得好,上汽奥迪的尾标以及某宝花点小钱就能换个标,用户就敢自豪地对外宣称“AUDI”是奥迪,而且是新奥迪。
奥迪选择了当下最为时髦的方式,以中国车企的技术打造中国市场专属的电动智能汽车,与上汽集团走上了强强联合的新道路,如同大众和小鹏、丰田和比亚迪的合作。
这是上汽集团的高光时刻,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自身强大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力,为上汽奥迪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还顺手打了一汽集团一个耳光。
假如上汽奥迪完成蜕变,一汽奥迪就会陷入无尽深渊,无论再如何辩解自己才是正统的奥迪都变得极其苍白,毕竟原汁原味的引进,已经是落后的代表了。
从电动智能化时代开始,人工智能、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的发展,必然要求跨国车企实现真正本土化,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水土不服,对于奥迪而言同样如此。
中国用户的品牌情怀早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浓烈,在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汽车市场,好产品才是赢得用户的最佳武器,尽管这只是一个基础。
一辆搭载CarPlay的德国奥迪,一辆采用华为智能座舱的中国奥迪,谁更加吸引人?对于用户而言,奥迪的豪华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谁是更适合的奥迪,再不行还有奔驰和宝马补上。
我们还不知道上汽奥迪的“AUDI”品牌会如何命名旗下车型,这或许才是一汽奥迪最担忧的事情,比如上汽奥迪的奥迪A6L同级别旗舰轿车,会不会直接叫做A6L EV?
在蔚来、理想和问界等车企都在抢夺传统豪华车企的市场份额之时,奥迪却以一场新的内斗开始了反击战,与其将市场拱手相让,还不如放手一搏,奥迪的勇气和决心值得各大合资车企好好学习和思考。
奥迪是拎得清的!
对比奔驰和宝马的单枪匹马,它还有上汽集团这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资源,这可是中国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强大电动技术研发能力的国有车企。
从此,奥迪在中国市场真正实现了双极发展,直接引进的“奥迪”和本土研发的“AUDI”,在这一场奥迪品牌裂变保卫战中,谁能抓住中国用户,谁就是好猫。
既然谁也不知道中国汽车市场未来会如何发展,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做好双手准备总是不会错,上汽奥迪或许是奥迪的一次试错,但或许它就是未来的中国奥迪。
上汽奥迪要从试错转为正选,就无需纠结于“AUDI”四字母与“奥迪”四圈,更没有必要与一汽奥迪陷入口水战,毕竟车标是可以抠的,抓住用户的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