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积极“备考”,全国共有17个省市出台40余项商业航天相关产业政策,落地商业航天产业园区超过20个。
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园区都在哪。
1、3.5万颗卫星排队“上天”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成立,并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卫星数量为12992颗的“GW”星座,中国正式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同年,上海垣信卫星主导的千帆星座也正式上马,计划发射卫星总数约1.5万颗。再加上吉林一号、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等商业卫星星座计划,目前中国规划中的商业卫星发射数量约3.4万颗。
(图:千帆星座极轨01组卫星发射 来源:航天科技集团)
其中,大多数卫星计划在2025-2030年间发射组网,平均年发射卫星数量约为5000颗,产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大障碍。
以上列举的也仅仅是已经在建的星座计划,如果算上已经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申请但还未开建的星座计划,中国待发射的卫星数量至少还要再加1万颗。
2、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在研除了产能,想要实现大规模的卫星组网建设,低成本、高运力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是基础。与蓬勃的卫星产业发展相比,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还处在“研制”阶段。
(图: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 来源:蓝箭航天)
目前,中国在研可重复使用火箭共8款,其中7款为民营火箭,1款为航天科技八院的某型可重复使用火箭,运载能力如下表所示。
平均每款火箭的可回收运力约为12吨。8款火箭将集中在2025-2026年之间首飞,预计2027年前后形成规模化的商用发射能力。
按照每年5000颗卫星、每颗卫星500公斤推算,2025-2030年间,中国每年需要发射的卫星质量为2500吨,每年需要发射12吨运载能力的火箭将近200次。
除了上述研制阶段的火箭需要政策扶持加速产业落地外,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还在不断涌现新的可回收火箭公司及型号,如天回航天、大航跃迁、箭元科技等。
3、商业航天园区加速产业落地一边是排队等着上天的卫星,一边是严重不足的卫星产能和火箭运力。怎么提升中国航天产业制造,孵化更多的供应链企业,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增长率超过20% 。
(图:北京亦庄空天街区效果图 来源:亦庄发布)
2024年,商业航天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政府针对商业航天产业不断加码。近年来,17个省市出台了40余项商业航天相关政策,引导航天产业链发展。
在地方政府产、投、融一体化的政策带动下,全国落地航天相关产业园区超过20个,其中航天企业在50家以上的园区就有5个,覆盖火箭研制、卫星总装、卫星应用等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包括: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四川绵阳科技城、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
(以上为全国部分商业航天园区)
这些航天产业园区大部分依托本地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并结合当地产业优势、政府政策,在孵化本地航天产业的同时,吸引产业链企业落地,形成具备当地特色的产业群。
如您对航天园区感兴趣,诚邀您移步我们的公众号,搜索《中国10大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前篇)》参与投票,我们将根据您的投票,并综合评估园区政策和配套设施、产业链完整度、头部航天企业数量、未来发展等因素,选出中国10大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并为您逐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