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这可是老辈儿传下来的一个讲究的日子,有句老话儿说:“初四五不扔,到头一场空。”这“扔穷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咱得好好说说。
小时候,一到大年初四,天刚蒙蒙亮,家里大人就开始忙活了。我那时候还懵懵懂懂的,就看见奶奶在屋里屋外忙前忙后,嘴里还念叨着:“扔穷,扔穷,把穷气都扔出去。”
那时候不懂,就问奶奶:“扔穷是啥呀?”奶奶笑眯眯地说:“就是把不好的运气都扔掉,新的一年,才能过得顺顺当当。”
这扔穷,讲究可不少。头天晚上,奶奶就会把家里那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比如坏了的扫帚、旧鞋子、破布啥的,都堆在门口。
这些东西在老辈儿人眼里,都带着“穷气”,得赶紧扔掉。大年初四一早,奶奶就让我跟着她,把那些东西,拿到村头的河边去扔。
我那时候还小,就问奶奶:“为啥要扔到河边呀?”奶奶说:“河边水多,能冲走穷气,让好运都进来。”
扔完东西回来,奶奶还会让我洗个澡,她说这是“洗穷水”,把身上那些晦气都洗掉。我那时候还挺乐意,因为洗完澡就能吃早饭了。
早饭有饺子,这饺子可不是普通的,里面包着硬币。奶奶说,谁吃到了硬币,谁就能发财。我每次都吃得很仔细,生怕漏掉那个带硬币的饺子。
有一次,我真吃到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奶奶也跟着笑,说这一年,肯定能有好运气。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扔穷其实是一种老传统,是老辈儿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大家都盼着能摆脱穷困,过上好日子。
这扔穷的日子,就是一种心理寄托,让人们觉得新的一年,能有个新的开始。
现在日子好了,家家户户,都过得红红火火的,可这扔穷的传统,还是得记着。虽然现在没有那么多破烂东西要扔了,但这个仪式感不能丢。
每年大年初四,我都会想起奶奶,那时候的样子,想起她念叨的那些话。我会在家里简单地打扫一下,把那些用不上的东西整理出来,找个地方扔掉。虽然知道这穷气,不会真的被扔走,但心里总觉得踏实。
而且,这扔穷也提醒着我们,不管日子过得怎么样,都要有个好心态。新的一年,把那些不好的、不顺心的事都扔掉,让自己轻装上阵。就像老辈儿人说的,穷气扔了,好运自然就来了。
现在的小孩儿,可能不太懂这些,但我觉得应该给他们讲讲。就像我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一样,让他们知道,这些老传统,都是老辈儿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虽然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但这些传统不能丢,它们是我们和过去连接的纽带,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大年初四,别忘了扔穷。这不仅仅是为了扔掉那些不好的东西,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就从这扔穷的日子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