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志愿军出现在抗日战场上,能否击败日军?

侍儿看历史 2023-12-27 19:01:12

如果日军退守本土的话,那志愿军很难打得赢,毕竟当时我们没有海军;但是如果战场在中国和朝鲜的话,那么日军绝无可能打赢。

先说武器装备。

首先,要驳斥两个谣言,即“志愿军入朝时已大规模换装苏式武器”。

根据《彭德怀传》记载,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有:

“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炮兵一师、二师、八师。”

这四个步兵军和三个炮兵师,之前是国家战略预备队。听起来像是“后备力量”,其实不然,换个说法,这个兵团就是对外野战主力兵团。

以39军为例。

入朝作战时,39军装备的枪支:日制38式步枪7320支,国产中正式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步枪2408支,冲锋枪(主要是美制汤普森和英制司登)3058支,轻机枪(捷克式、歪把子、布仑式)907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美制M1917重机枪155挺。

汤普森冲锋枪

以上合计:步枪11240支,冲锋枪3058支,轻机枪907挺,重机枪162挺。

装备的火炮:60mm、82mm迫击炮369门,107mm化学迫击炮(可以发射化学炮弹和烟幕弹)12门,日制92式步兵炮24门,美制75mm榴弹炮12门。

全军约4万人,辖3个师,与同期美军2个师的规模差不多。

作战时,三个独立炮兵师通常配属各个军作战。

其中,炮2师是解放军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摩托化炮兵师,装备以解放战争时缴获的美制105mm榴弹炮为主,用美制道奇卡车牵引。

炮1师和炮8师主要装备日式火炮,用骡马牵引。

以炮1师为例,全师辖27个4门制炮兵连,装备火炮108门,全部为日式火炮。

在战役中,志愿军通常是以军为单位作战。这样,在单一方向上就可以一次性投入4.5万人、100余门火炮、400余门迫击炮、轻重机枪1000多挺、冲锋枪3000多支,放在二战战场上,这个步兵配置都算是中上水平。特别是近距离作战轻武器,也就是迫击炮和冲锋枪,可以用“富裕”二字来形容。

作为对比,二战时期日本最精锐的混成旅团,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和旅团直属炮兵,编有8280人。

配备武器:步骑枪4050支(主要是38式)、掷弹筒120个(机理与迫击炮类似,射程、威力更小)、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山野炮32门。

等比例扩大为志愿军一个军的规模,即将以上数字乘以5,大家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在装备方面,日军是处在绝对劣势的。特别是日军普遍没有装备冲锋枪,这在近战时特别吃亏。

更何况,上述混成旅团是日本最精锐的陆军部队,乙类、丙类编制的师团根本达不到上述装备水平,尤其是缺炮。

当然,这四个军也是志愿军的绝对精锐,武器配备自然高于兄弟部队。然而,就算是其他参战部队,武器配备也是相当可以的。

以50军为例,这是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它的自动枪械装备比例(各种机枪、冲锋枪)虽然不算高,然而它有个好处,即口径统一,全部是0.45英寸的美国枪械。此外,该军还装备了16门75mm野战炮、12门战防炮和12门美制105mm牵引榴弹炮。

这么看,该军的装备水平还是要好于二战时期的日军乙类师团。

通过上述武器的描述大家可以发现,志愿军入朝初期,几乎未装备苏制武器。这是因为,在不确定志愿军能不能打赢美军的情况下,斯大林一直是隔岸观火的心态。直到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力,斯大林才开始提供苏军淘汰的二战时期枪械、火炮,并出动空军掩护志愿军的后勤运输。

通过上文大家还可以发现,志愿军除了缴获的国军武器外,更装备了数量众多的日军武器,关于这些武器是怎么来的,主要有两个版本。

咱们这边公开的说法,是解放军进入东北后,四处搜查日军遗留的武器装备,俗称“捡洋落”。

另一个版本是苏联那边的说法。

日本投降后,国军主力都在大西南。1945年9月11日,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向美军提出请求:借船运兵。即通过美军的强大运输力量,将在大西南的国军运到东北、华北抢地盘。

美国政府当即同意,并表示美军可以提前登陆,先占着地方,等国军到了再行交接。这就是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军吉普车在北京、青岛横冲直撞的原因,都是拜委员长的大后方抗战思路所致。

按照这个计划,美军将在天津、大连、烟台、青岛、秦皇岛登陆,帮助国军进驻东北和平津。

此时,在东北驻军的是苏联军队,美军和国军的计划,无疑对苏联的利益造成直接损害。

然而,经历过二战的创伤,斯大林又不想在此时与美军爆发直接冲突。所以,他打出了中共牌。

在得知国军的运兵计划后,斯大林建议中共将军队部署在沈阳和山海关,阻止国军进入东北。为了提升共军战力,他秘密命人将保管在沈阳、本溪、四平、长春、安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的日军库存武器和苏军缴获的关东军装备,通过秘密渠道转移给进入东北的解放军(即后来的“四野”,当时叫东北民主联军)。

这些武器包括:步枪30万支(主要是38式),机枪1.3万挺(歪把子和92式),掷弹筒1.1万具,山炮、迫击炮2500门,包括足够支撑两年高强度战斗的物资、弹药,还有大量的日军军服、棉衣、军靴、钢盔,足以武装五十万人。

除此之外,日军库存还有坦克300余辆,飞机925架,汽车2300辆,卡车3000辆,除了几十辆坦克和数百辆卡车、汽车被交给了中共军队,其他都被苏军据为己有。

饶是如此,这次援助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虽说这些日制武器在当时来看已经落后于时代10年左右,但是这是成体系化、通用化、系统化的军援,对于后来解放军四野建立完整的军备体系(后勤、保养、弹药供应)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日本投降前提出的“宁舍本土、保住满洲”的策略,计划是满洲军力要足以支持两年高强度的战争,所以大量的弹药被存储在东北。这让中共军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有了充足的弹药补给。

以上就是两种版本,我比较倾向于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既有苏军批量转移的关东军武器,也有解放军自己搜罗而来的日军零散遗弃的装备。然而,不管是哪个版本,都是出身四野的38、39军在入朝作战初期有巨量日本武器的原因。

好啦,武器的事就说道这里,再聊聊战法。

现在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场面,即漫山遍野的志愿军顶着飞机、大炮的轰炸,攻击敌人阵地,伤亡惨重。

其实,这种场面并不多见。根据美国人的描述,写几个志愿军攻击的经典场景:

1、营地夜幕将至,美军都在泡咖啡、抽烟,准备吃晚饭,这时,从不明方向响起冲锋号,在相隔几十米的地方突然出现大量中国军队,让他们措手不及。

2、中国军队打仗根本没有战线和阵地这一说,他们特别容易出现在美军阵地的后方,美军完全不知道进攻方的集结地和主攻方位。原话是:他们突然从密林里钻出来,打得我们措手不及;等我们呼叫火炮和空军支援时,他们又消失在高山密林中。

3、中国军队发起冲锋时,阵型分散、机动速度极快,迫击炮、轻重机枪与冲锋队伍配合非常娴熟,美军往往被密集的迫击炮弹压得抬不起头,等抬起头了,中国军队就到跟前儿了。

以上,才是运动战役期间常见的景象,其实就是“运动战+黏住打”。

所谓运动战,要领就是穿插,在敌人的正面利用地形和工事掩护,牵制对手,主力部队绕到对手后方,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形成包围态势。

所谓黏住打,就是尽量避免形成远距离对射拼火力的局面,利用夜色、地形接近敌人。美军普遍害怕近战,一打就垮。

志愿军正是充分发挥手头武器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单纯靠勇敢、无畏,是打不赢仗的。

在宏观地理方面,为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发挥强项提供了客观环境。

可以这样说,如果战场在东北平原,志愿军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过美军的。就像苏军能够在一个月内消灭关东军一样,日军预设防线大量被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包抄后方、侧翼,被合围,然后被歼灭。

难道日军不知道迂回包抄吗?

不,日军这招用得非常溜,打国军基本上都用这一招。

然而,在平原地带,轻步兵迂回得再快也跑不过机械化军队。茫茫平原,遍地都是机械化部队可通行的道路,人家爱怎么穿插就怎么穿插,轻步兵是追不上、跑不了、打不过。

但是在朝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朝鲜境内本来就山地纵横,基础设施不健全,可供机械化部队通行的道路就那么多。即便是有道路,但是由于多山、多河流,道路上的很多桥梁承重不够,根本过不了坦克。

而这种道路交通状况,天然就是为轻步兵迂回准备的。

所以,志愿军有大量的迂回途径,而美军没有。这就好比下象棋,美军只能在固定几个的格子里通行,志愿军却是横纵突击,占尽便宜。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美军不走山路呢?

答案是他走不了。此时美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摩托化,一个师编制内有几千辆辆汽车、装甲车,士兵都去跑山路,这些装备要不要了?重炮、坦克要不要了?

所以美军没办法,只能走公路,可是一旦公路被堵住,在公路两旁设伏击,美军根本没办法展开有效的战斗队形,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包饺子的命运,万岁军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美军的机械化也并非一无是处,朝鲜战争中多次志愿军分割包围美军,美军硬是凭着坦克、装甲车的突击冲开一个缺口。而且由于美军的机械化,跑起来比兔子还快,志愿军追不上,很难大量杀伤美军有生力量。

具体到战场武器的应用上,志愿军也是很有一套。

在很多人看来,某支军队装备了坦克、大炮,战斗力必然会提升。

这是很片面的,如果你使用方法不当,也会被揍得很惨的。

1944年1月,美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发起“鹅卵石行动”。战后,一名被俘德国士兵描述了此战美军的表现:

“我们只有四门炮(88mm高射炮,德军反坦克主力武器),却看到前面黑压压的一片坦克。不过还好,我们的阵地在山上,要想占领这里只能通过一处狭窄的隘口,我们就把炮口对准这里。美国人的坦克不断地从隘口通过,我们不断地敲掉它们,被击毁的坦克纵向排列,都冒着火,像是一排点燃的蜡烛。可是到最后,我们的炮弹用完了,美国人的坦克还没用完。”

所以,你有好的武器却不会使用,依然是打不赢仗的。当然,美国佬这种属于特例。

坦克怕什么?

怕反坦克炮,怕空军,后期志愿军有了坦克是怎么用的呢?请看下图。

就问:美国空军该怎么炸?

除了这些土办法,志愿军还搞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战术。

在当时,一旦美军的某个阵地被志愿军攻克后,其空军、远程火炮不久就会覆盖该阵地。

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发明了一种新战术。攻克美军某阵地后,立刻用炸药炸毁美军之前构筑的防御工事,然后撤出该阵地。

不久之后,美军空军开始轰炸,远程火炮也跟上;接下来就是美军步兵重新占领该阵地。这时,之前阵地上构筑的工事经过两轮火力,基本全被摧毁了,也就没有防御工事了。这时,志愿军炮兵再对该阵地火力覆盖。

特别是喀秋莎齐射,俗称“满地红”,搞得美军痛不欲生。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不得不感叹:真是有损招!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CCTV7的国防军事节目,某次讲得是解放军炊事班做饭、送饭流程,看起来没什么道道,更像是美食节目。然而,看完后我却震惊不已。

做饭地点距离前线应为多少公里;做饭时构筑的简易锅台应该挖几个排烟道,道口朝向与风向如何搭配;饭做好了用几个人送,需要多少人掩护。以上这些,都是有规定的,也都是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以,武器好并不一定代表战斗力高,这些灵活的战术和总结出来的条令,才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最后,总结一下。

在接收苏制武器前,志愿军发起了三次运动战役,我方投入作战的陆军兵力约为30万,联合国军(包括韩国军队)的陆军作战兵力在35万左右,双方可谓是旗鼓相当。志愿军次次完胜,将战线从鸭绿江推到了38线。

作为对比,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与美国陆军的交换比,普遍达到3:1至4:1之间。这么看,志愿军能否打得过日军,就显而易见了,更遑论志愿军后期还换装了苏式武器。

再作一个对比。

五次运动战阶段,志愿军累计投入兵力约为90万人(并非同时投入,而是轮战模式)。根据卫勤部门的统计资料,志愿军合计阵亡37120人,负伤112614人,因伤入院后不治身亡9201人,共牺牲46021人,伤亡合计160522人。志愿军被俘人数情况不详,在前四次战役合计不超过2000人,第五次战役中被俘较多,美方给出的数字是8000余人。

官方给出的歼敌数字为:合计23万人。

根据美军每日死亡统计,五次运动战期间美军累计阵亡14063人,美军受伤52000人次,被俘4400人;根据美第八集团军统计,韩国军队在运动战阶段伤亡10.2万人,被俘3万人;其他国家伤、亡、俘合计约1万人,就不细分了。

以上伤亡合计21.2万人,与官方给出的数字相差不大。

在8个月内,志愿军将战线向南推进了超过200公里,收复朝鲜国土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万。

比较凑巧的是,豫湘桂会战也打了8个月。国军累计投入的兵力不同材料出入很大,从100万至200万不等;日军累计投入兵力的数字比较精确,是51万。

结果是国军伤亡50至60万人,日军伤亡约10万人。国军丧失国土20万平方公里,损失人口6000万。

也就是说,志愿军打联合国军,打出了日军打国军的效果,那么志愿军打日军是什么样子的,就显而易见了。

0 阅读:483
评论列表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