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近日作出终裁,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为期5年的反补贴税。
该终裁结果是:对于接受欧盟抽样调查的3家中国车企,比亚迪将被征收17%的反补贴税,吉利汽车将被征收18.8%的反补贴税,上汽集团将被征收35.3%的反补贴税。其他未接受抽样调查但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20.7%的反补贴税。
何谓反补贴?欧盟委员会所指补贴,主要是指生产、制造端补贴,而非市场消费端补贴,即并非公众熟悉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链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充分构成可诉性补贴。
欧盟的反补贴“大棒”已然高高举起。人们不禁要问:欧盟的“大棒”是铁做的还是纸做的?
在我看来,欧盟的反补贴“大棒”既不是铁的,也不是纸的。毕竟这个“大棒”还是有点份量的,但说,这个“大棒”是铁做的,落下就会是致命一击,那也未必!
有专家分析说,欧盟此举实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旨在阻止或延缓中国汽车出口对欧洲本土车企造成的冲击,为当地车企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提供帮助。
从短期看,欧盟的“大棒”会给中国汽车出口制造一些“麻烦”,比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直接提高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的售价,削弱其价格竞争力,可能导致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的销量下降,市场准入受限;还有,关税的增加将直接转嫁到生产成本上,使得中国电动车企业在欧盟市场的运营成本上升。这不仅包括关税本身的成本,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供应链成本的增加等。
所以,欧盟的“大棒”落下来说不疼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这个疼是双向的,国内汽车企业会疼,欧洲汽车市场也会疼。
但应该看到,欧盟此举,并不会阻碍中国汽车企业的出海之势,尤其是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迅猛,凭借其高性价比和技术优势,我国电动车品牌在欧洲市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更应该看到,欧盟的“大棒”也有可能高举轻放,毕竟目前我国与欧盟相关的谈判还要进行中,并非完全不可逆。当然,还有更积极的应对选项,比如,中国车企在欧盟建厂,从而规避欧盟的“大棒”。
因此,在我看来,欧盟的“大棒”之下,中国汽车企业的出口之路上也许会出现一些障碍,但只要我国汽车持续完善和强化产业链,持续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领,就一定能够有效抵御出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