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王莽即位后宣布推行新政,称为“王莽改制”,但是改制不得其法,招来不少的反对之声。末期,风起云涌,新王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陷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那么,王莽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说他本可贤臣罗美名,却偏偏要篡位丧人心呢?
王莽的仕途王莽少年时期,其父兄先后去世, 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也是当时西汉最显贵的家族之一。
王莽为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生活俭朴,且勤劳好学。对内,他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则礼贤下士。这些行为使他声名远播。
汉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后来,汉成帝很欣赏王莽的贤能,又封其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依旧礼贤下士、俭朴清廉,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在民间深受爱戴。
起初是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王政君)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当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
王莽得知后,为了除去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然后悄悄告诉王根,说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还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
王根大怒,立刻禀报了成帝,于是成帝罢免了淳于长,打入狱,后在狱中被杀死。淳于长死后,38岁的王莽出任大司马。
西汉末年,局势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人们普遍看好,认为是能挽危局的第一人,但是这时却有很多人向王莽劝进,王莽也有野心,便有了自己建朝称帝的决心。
俗话说:“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抱负。”
当年,李世民有抱负,杀了哥哥,逼自己的父亲退位,后来才有“贞观之治”。曹操有抱负,独揽朝政,位极人臣。
都说没有抱负的人,就如汽车失去了发动机,只能让人推着才能前进了。可是光有抱负,没有量力而为,也必然不是顺利,甚至以失败告终。
历史上的王莽便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为人臣时,颇有威望,众人拥戴,但自己当上了皇帝后,却没有很好地治理,最后因为改革不利失去了民心。
我们来了解一下他执政期间,发生了什么?
王莽的野心王莽成为大司马后,继续保持他一贯的作风,严于律己,求贤若渴。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王莽家拜访其母亲,王莽的夫人接待,但穿着十分简陋,他们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崩逝,于是,召来朝中大臣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纷纷举荐王莽。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其后拥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
由于汉平帝年幼,王莽大权在握,政治野心也逐渐开始暴露。他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然后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让其弹劾反对外戚执政的何武与公孙禄,罢免了他们的官职,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二千石以上的高官爵位。
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王莽平时表现一本正经,当他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需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的意思纷纷上奏,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群臣向王政君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足以与霍光媲美,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
王莽在假意推辞,最终还是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随后,王莽立即升任他的三大亲信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之上,自己则为太傅,这四人史称“四辅”,“四辅”大权独揽,完全架空了皇帝。
公元6年,汉平帝因病医治无效而死,王莽便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为了能操纵政局。
此时,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刘氏宗室的强烈反对,但是这些反对势力都被王莽逐一清除掉了。
初始元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但天下人对王莽的看法却发生了变化,认为这不是臣子之道。
所以,王莽在执政期间,人心浮动,加上汉末以来,经济凋敝,局势的危机愈演愈烈。王莽也力图采取措施应对,但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
此时,以前被打垮的刘氏宗族又死灰复燃,反王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王莽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俨然是被架在了风口浪尖上。
王莽的执政当时,王莽为了自己登上皇位,除了猛烈打击刘氏皇族外,还提拔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其实就是外戚。
认为位高权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外戚在汉朝,王莽此时壮大外戚,明显是有篡权的意图,这样,反对他的就不仅是刘氏了,天下人也是不同意的。
虽然遭到了很多人反对,但是王莽还是顺利登基了,王莽深知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如果是当好这个天下之主,说不定就能转变天下人的看法,为自己赢回民心,如果是搞砸了,那么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不可否认,王莽为了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都一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为自己挽回民心,反而失去了更多的民心。
比如王莽对币制改革中盗铸私钱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强烈不满。对于一个上位者,群众基础是很重要的,如果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即使自己上位了,自己也是很难展开工作的。
改革失败、社会动荡、战事频发、官员贪墨、民不聊生,王莽就这样自己把自己搞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
王莽想摆脱这种困境便逼迫官员,官员逼迫下属,下属逼迫百姓,百姓又能逼谁呢?只能逼自己造反。
于是,官逼民,民不得不反,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乱象,强盗、土匪、义军或打家劫舍,或聚啸山林,或隐于湖海,改朝换代时应出现的大动荡终于来临。
面对这种局面,王莽又开始玩他那套骗人的鬼把戏。他先是让人用六百斤铜铸成一个长二尺五寸、类似北斗形状的器具,然后命人背着这一大坨东西跟在自己后面走,取的是厌胜之法,据说这样就能“厌胜众兵”。
结果王莽经过观察,发现这个根本不顶用。于是,一年之后他又下诏书说自己准备像黄帝那样成仙升天,只要自己成了神仙,那凡间俗事便和他王莽无关。
王莽也不知是怎么想的,以为这样百姓就会相信,造反的人也会安心地放下兵器回家。
可这又能比压胜之法强到哪里去呢?
况且大家看王莽的表演已有好几十年了,谁还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结果只能是让别人“哈哈哈”大笑,然后该造反还是造反。
王莽见忽悠无效,只好来硬的。他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四处征讨义军。
可我们知道,能和王莽尿到一壶里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王莽让他们去平叛,他们却比土匪还像土匪,比强盗更像强盗。
结果,大军的平叛就像小孩子玩的打地鼠一样,锤了这边那边又冒头,而且义军越剿越多,越打越强。
所以说,很多事不是光有抱负就行的,如果觉得自己上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或者自身的能力还不够,那就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接过了摊子却又砸了摊子,留下不好的名声。
如果王莽能做好一个臣子本分的工作,说不定真的能成为像“周公”那样的人物,但是王莽没有,他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干了很多错误的事,导致了历史轨迹发生了变化。
其实在王莽篡位之前,王莽无论在朝廷上下还是在民间都是有很好的名声的,人们甚至把他比作“周公”,希望他能挽救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
可是,王莽对于改革火力过猛,没有做到循序渐进,激化了更大的矛盾。
所以说,很多事不是光有抱负就行的,如果觉得自己上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或者自身的能力还不够,那就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接过了摊子却又砸了摊子,留下不好的名声。
最终,南边的绿林军和东边的赤眉军都攻入长安,王莽在乱军中被杀。
写到最后其实,对于王莽来说,称王是极高的荣誉和威望。毕竟时势造英雄,谁有机会都想往高处走?不过,大概没人告诉过王莽,不管什么时代,改革总是要冒风险的,因为它必然会触及原有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任何经济改革,都有路径选择和“时间窗口”两个重要条件,错过一个,都难取全功。而王莽无一可得,他的失败是从一开始就预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