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收获积极的社会反响后,国家移民管理局于12月17日正式对外发布了一项新公告,宣布将进一步放宽并优化现有的过境免签政策。
此次调整的核心内容在于,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停留时间延长至10天,此举无疑为国际旅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公告还特别指出,欧洲地区共有40个国家能够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而其他大洲享受此待遇的国家总数尚不及欧洲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国对欧洲友好交往的重视。
国家移民管理局的这一决策,不仅是对我国开放姿态的又一次展现,更是对那些受到西方媒体片面报道影响的外国友人的一次诚邀,希望他们能亲身体验,从而识破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不实之词。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诚意之举并未能赢得欧盟的积极回应。就在同一天,欧盟宣布了对华实施全面制裁的决定,再次翻炒起“中国军援俄罗斯”这一老调重弹的议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7日报道,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了第15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将84个实体和个人纳入制裁名单,其中有7个来自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实体和个人实施包括旅行禁令、资产冻结以及禁止提供资金资源等在内的全面制裁,其意义非同小可。
此番制裁的背景尤为复杂。
就在不久前,欧盟多国共同发表了《柏林宣言》,承诺在特朗普可能上台后继续支持乌克兰,并为其提供稳固的安全保障,包括长期且可靠的军事和财政援助。
这一宣言反映出欧盟对特朗普上台后可能切断对乌援助的担忧。因此,欧盟此次对中国实施制裁,或可视为其在考虑美国可能抽身的情况下,有意接过“挺乌”大旗,继续将俄乌冲突持续下去的策略之一。
面对欧盟的制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做出了直接而坚决的回应。他强调,中国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对欧盟此次无理制裁中国企业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同时,林剑也敦促欧盟不要在对俄经贸合作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停止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对中国进行抹黑和推责,以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就频繁以类似理由制裁中国实体和个人,但效果并不显著。
如今欧盟也采取这一手段,试图阻止所谓的“援俄行动”,但同样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因为中方已多次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从未向冲突方提供武器,并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
所谓的“援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欧盟的制裁自然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总的来说,欧盟若想要扛起“挺乌”这杆大旗,就必然面临与美国相同的困境:俄乌冲突是一个无底洞,单靠援助无法扭转战局,而自身的资源又有限。
特朗普之所以决定从俄乌冲突中抽身,正是因为他无法解决这一困境。因此,欧盟最好还是认清这一点,不要重蹈美国的覆辙,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