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惨死的五位忠臣:为国忠心耿耿,最终却一个个下场凄惨

文斌看历史 2023-02-11 02:34:08

古往今来,每个王朝都诞生了不胜枚举的文官武将,他们或是犯颜直谏恪守底线,亦或是出生入死驰骋沙场。

不管怎么说,他们轰轰烈烈的事迹都被史学家一一记录,成为彪炳史册的美谈。

虽然这些大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忠心于国家社稷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忠臣是得不到善终的,今天就来和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五个下场悲惨的忠臣。

商鞅

商鞅,公孙氏,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因为年轻时酷爱法家学说,便慕名来到魏国学习知识,并拜在魏国国相公孙痤的门下。

可惜在魏国的几年商鞅根本没有办法施展才华,便去投靠西边的秦国。

时值秦孝公即位,想竭力摆脱中原各国对秦国的偏见,遂发布求贤令,招募天下有才之人,于是便吸引来了商鞅。

后来与秦孝公畅谈了富国强兵之道,得到了赏识;在战胜了保守势力的阻挠后,一场改变秦国命运的变法运动便实施了。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令秦国在短时间内变得富强起来,并为之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鞅的一些措施比较激进,因而触犯了上层贵族的利益。

于是当秦孝公去世后,新继任的秦惠文王便和一众反对商鞅的人联合起来,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施以“五马分尸”的惩罚。

商鞅做梦也没想到,为图谋秦国的发展殚精竭虑大半辈子,最后却死于自己发明的刑罚之下。

万幸的是,秦孝公之后的国君都基本保留了商鞅变法时的主张。

晁错

晁错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因为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而深受文、景两帝的信任,故有“智囊”之美誉。

在汉景帝时期,晁错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甚至多次单独与皇帝见面共商国家大事,并且自己主导了许多法令的制定,足以见得皇帝对其的宠信。

虽然在国家大事上,晁错的一系列措施如重农抑商、移民实边、削弱藩王等都对封建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他也有不少的缺陷。

比如说个人性格,由于晁错只顾深谋国家大计,时常无视他人利益直陈要害,因此与周围大臣的关系并不和睦。

加之激进的削藩政策,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索,这些都成为葬送自己生命的原因。

最后汉景帝听从了素来与晁错有隔阂的袁盎之见,通过诛杀晁错引各诸侯国退兵;即便是将晁错腰斩于东市,各国也没有退却的意思。

于是汉景帝只能重用周亚夫等将领来平息叛乱。之后汉武帝即位,将晁错的削藩政策延续了下去,最终达到了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

岳飞

岳飞,字鹏举,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因为年轻时母亲在他背部刻上“精忠报国”几个大字而开始为人们熟知。

当时金朝的铁蹄正迫害中原大地的百姓,新兴的南宋政权无力与之抗衡,妄图一昧妥协媾和,但是年轻的岳飞就已经高举抗金的旗帜,不断联络北方的抗金势力。

并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岳家军”。在岳飞参军生涯中共历经大小战役数百次,甚至推动了王师北伐,这令金朝统治者十分害怕。

由于岳飞治军有方,一贯奉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原则,就连交手的金军也对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发出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岳飞北伐连连告捷之际,一向与金人主和的宋高宗和秦桧却下旨令其班师“领赏”,先是授予荣誉头衔架空兵权,最后罗织了“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

岳飞死后,南宋朝廷丧失了能与金朝对抗的顶梁柱,从此长时间处在挨打的局面,虽然有过零星几次北伐,但无不以失败告终。

于谦

于谦,字廷益,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永乐年间进士,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

于谦在政治上树立起严肃之风,严打宗室权贵作奸犯科之举,特别是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朝廷之上满是迁都南京的流言;而于谦却勇敢站出来反对这一观点,决定留守北京城。

当瓦剌人携英宗攻打北京之际,于谦又力排众议将英宗之弟朱祁钰拥立称帝,是为代宗;并且自己主动请缨承担首都的保卫工作。

后来瓦剌人被打退,于谦也得到了代宗的充分信任,其地位亦是水涨船高。

然而于谦的刚正不阿招致了许多大臣的非议,特别是亲英宗派的官员的不满。

公元1457年一众大臣发动“夺门之变”,将英宗重新迎上皇位。在佞臣蛊惑和英宗授意下,于谦被斩首于崇文门外。

后来还是一位名叫陈逵的官员偷偷收殓了于谦的遗体,交给其养子予以埋葬。

于谦流传至今的作品《石灰吟》,便是他一辈子正直作风的写照。

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明朝末年著名抗清(后金)将领,万历年间进士,被任命为管理蓟州、辽东等地的军务。

因为自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失去了主动出击对抗后金的实力,只能驻扎在辽东一带死守阵地。直到袁崇焕的出现,才稍微减轻了边境的压力。

袁崇焕通过高超的军事才能,打退了后金的多次进攻,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辉煌胜利,甚至还令后金领袖努尔哈赤郁郁而终。

由于袁崇焕的能力属实耀眼,便引得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所忌恨,但因为边疆频繁告急,袁崇焕依旧得到重用。

但当袁崇焕自作主张杀害了边将毛文龙之后,这一莽撞行为将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后来袁崇焕一鼓作气打消了皇太极对京城的威胁,不料后金军队刚刚退去,魏忠贤等人便站出来历数袁崇焕的“罪状”,指责他擅自杀害朝中大臣(毛文龙)、通敌等。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皇太极也实施了反间计,在明军中传播谣言。

1630年,崇祯皇帝下令以凌迟处死袁崇焕,并将其家属流放三千多里;最后在查抄家产的时候,才发现袁崇焕家中并无余财。

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无法招架后金军队的进攻,最终在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内忧外患中湮灭。

结语

以上五位是笔者认为下场比较惨烈的骨鲠之臣,他们在生前都为了国家社稷鞠躬尽瘁,并且有不少措施也给后世带来了积极影响,因此享有千古流芳之美名也是理所应当。

历史的车轮正在滚滚向前,此般忠志之士早已化为一抔黄土,然而他们却凭借浩然之正气,在史籍典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其正直勇毅的精神是后人取之不竭的财富,将激励我们不断破除万难、开拓创新。

当然上述提及的人物不过是历史上正直之臣的沧海一粟,对于自己心中名臣的“意难平”,大家不妨畅谈自己的观点。

0 阅读:1

文斌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