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西北地区的边境安全始终是困扰中原封建王朝的难题。
最早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朝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虽然更换了无数次,但他们对于中原地区的威胁却几乎从未改变,即便是强盛如汉唐也不得不分配大量精力在这上面。
而对汉朝来说,他也曾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的边疆安全可谓绞尽脑汁,并最终在这一过程中开创了在后世延续了长达数百年的屯田制度。
如此,既保障了国家边防的稳固,也成就了自己的盛名。
一、汉朝西北屯田的措施堪称贯穿始终1、政治局势的紧张促成了屯田政策的诞生
西汉初年,新生的西汉王朝在经历过之前数年的战乱后在国力层面显现出十分空虚的态势,社会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
然而,此时的匈奴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逐步走向强盛。
不仅在军事上相继征服了东胡、楼兰等政权,还将包括西域在内的广大地区都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为自己后续的军事活动补充了丰富的物资。
其对于南方的汉朝自然也是虎视眈眈,时常发动南下的侵略战争。
对于匈奴的进犯,汉朝并非没有想过抵抗。事实上,尚且还在刘邦在位期间,汉朝便发动了针对匈奴进攻的大规模反击,但在国力的巨大差距下,最后所面临的却是堪称惨烈的失败,就连刘邦自己都差点身死。
无可奈何之下,刘邦只能忍气吞声,选择采取和亲这一较为屈辱的方式来换取两国间的和平,即便这种和平并不稳定。
“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汉朝由此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休养生息。
而为了日后能够同匈奴进行对抗,汉朝在汉文帝时期就采取了迁徙部分民众充实边境地区和把大量粮食从内陆运往边境的措施,这便可以看作西汉在西北地区早期屯田的形式。
直到汉武帝继位后,出于日益频繁和浩大的战争的需要,汉武帝决定在西北边境地区实施屯田政策,屯田规模也随着西汉军队的胜利而不断扩大。
2、汉朝屯田活动的特征十分鲜明
屯田,指的是一种政府为了获取足够军队供给的粮食,而组织农民或士兵在荒芜地区展开农业耕种活动的制度。
一般来说,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前者的屯田实施者是士兵,后者则是农民,但由于是政府给予的耕种工具和土地,所以农民需要向政府上交部分收成。
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它之所以会展开屯田政策,军事是最为主要的目的。
在古代交通运输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西汉中央政府为了保障边境地区军队的粮食供给,不得不每年从中央向边境运输大量粮食。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容易发生贻误战机的情况,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不可避免的损耗,从而加大西汉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尤其是在汉武帝继位、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加频繁后,这两个问题所引发的后果更加严重,也并不利于后续战争的进行。
因此,西汉政府开始决定在边境地区实施屯田政策,让当地士兵和农民自行开垦农田、解决粮食问题。
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汉中央政府减轻对边境军队的控制,但受制于社会局势的特殊,这也是不得已之举。
同时,每当西汉军队攻占一个新的战略要地,便会在当地开展新的屯田活动,这还能够起到进一步压缩匈奴活动空间、建立己方战略优势的作用。
而当某地的战争结束后,西汉政府便又会立马取消屯田活动,这就使西汉政府在西北地区的屯田活动具备了非常浓厚的军事性质。
在进行屯田活动的地区上,西汉政府也并非随意选择。
一方面,农业活动的进行本身就对降水量、地形地势和自然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
更何况是要开展那种足够供养数万军队和农民的大规模农业耕种活动,这对于以荒漠为主的西北地区来说,无疑已经是一个难以达成的条件了。
另一方面,由于屯田活动的开展是出于军事需要,这就要求它必须在军事层面发挥作用,而在各个交通要道展开屯田则能够最大限度地达成这一目的。
另外,扼守交通要道还能够便于中西方地区各种人员的往来,其中既包括民间层面的商业交流,也有着官方层面的互派使节,这也是屯田政策实施后的附属作用。
西汉时期,正如前文所说,当时的屯田政策带有极强的军事性质,所以实施屯田的地方也往往都是战争频繁的边疆地区,至于更为安定平稳的内陆则从未实施过屯田。
东汉时期,由于东汉建立之初的天下还未得到平定、处一副诸侯割据的混乱局势之中。
刘秀因此不仅要处理内部时不时便发生的农民起义,还要对外扩张、消灭其余地区的割据势力,这就为刘秀军队的粮食供给提出了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秀参考西汉时期的屯田经验,开始在关中、武当、顺阳等中原内陆地区也开始进行屯田。
既有效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在中原内陆地区开展屯田的先河。
另外,在西汉时期,屯田的劳动者主要是之前便迁徙过去的农民和驻守在边疆地区的士兵,但在东汉时期,这一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既是由于屯田规模扩大、原来的士兵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屯田需求,也是因为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募兵制改革。
这使得当时屯田的主要劳动者从西汉时期的士兵、农民变成了被一些被减刑和惩罚的罪人,“延光二年,光二年,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驰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
可以说,正是依靠着屯田政策,刘秀才能够从当时一片混乱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此后历朝历代我们也都可以在不少地方看见屯田的影子。
二、屯田政策极大巩固了西北地区的边防1、军事上起到了防御匈奴等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
既然要屯田,那就必然需要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而只有在拥有大量人口和劳动力的情况下,才的能够建立起稳固的防御屏障。
当时,西汉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其中既有着烽燧、坞、障这样用以探查敌方情报、传达信息的基础设施。
西汉政府还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大量能够阻拦骑兵进攻的塞垣、堑壕、强落,从而加强了自己的边防防御能力。
此外,西汉政府对于边境地区的管理也采取了十分严格的军事化体系。
如戍卒需要每天巡逻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发布信号,并及时上报给自己的长官,否则便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其管理和组织之严格是其他地区从未有过的。
另外,屯田戍卒的存在还为当地人口的引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西汉政府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选择将部分民众迁徙到西北边境地区,但由于西北地区不仅本身的自然环境相对内陆来说要更为恶劣。
这里之前鲜有人迹的历史,也为人们在这里开辟新的生活区创造了难题。
但是,当大量的屯田戍卒率先来到这里后,他们首先是开垦了大量可供耕种的土地,然后又修建了一系列便于生活的基础设施,使得这里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
等到民众迁徙过来后,他们也自然更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愿意在此定居。
而随着他们的定居,当地的人口增长起来后,他们又能够为巩固边防安全做出贡献,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2、西北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幅度发展
虽然当时的西北地区并不是不存在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区域,但由于这里远离中原且整体环境条件并不算理想,使得当地始终处于一种较为荒芜的状态。
然而,随着西汉屯田活动的开展,西汉政府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口,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这就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而在此后的屯田活动中,西汉政府又不断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当地的种植条件。
正是在这一系列措施之下,西北地区的人口规模几乎可以说是迎来了爆炸式增长,其同内地的联系也愈发紧密,从而共同形成了坚实的防御屏障。
三、总结总的来说,虽然屯田政策本身是一种农业耕种活动,但它所实施的目的和过程却有着浓厚的军事性质,并在汉朝时期为巩固西北边防安全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于屯田的存在,不仅汉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大量士兵和农民都进驻当地,还极大促进了西北地区本身的社会发展。
这使得西北从原先堪称不毛之地的荒漠成为了中国又一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这应该也算是汉朝政府在决定实施屯田之初所没有预想到的场景。
参考资料:《汉代西北屯田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