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神舟十九号“出征仪式”

运赛过去 2025-04-22 03:31:57

2024年10月30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空被一团炽热的火焰撕裂。

4时27分,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拖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冲向星海。

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肩负重任,踏上中国空间站的新征程。

从2023年飞船总装到2024年发射前的燃料加注,数千名科研人员日夜奋战,只为这一刻的完美升空。火箭尾焰划破夜幕,点燃了无数人的期待。

然而,这次任务不仅要完成乘组轮换和科学实验,还要面对近地轨道日益增多的空间碎片威胁。

防护装置的安装能否成功?科学实验又将揭示怎样的宇宙奥秘?

从“三步走”到空间站

1992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立初步的载人飞船试验体系,开展基础的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攻克航天员出舱活动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短期有人照料、具备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长期运行的空间站,实现较大规模、长期有人驻留的空间应用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航天科研团队组建了多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飞船设计、运载火箭研制、航天员训练和地面测控系统的建设。

例如,载人飞船的研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牵头,运载火箭则由第一研究院负责,航天员训练中心也在北京同步筹建。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验证了飞船的基本设计和轨道运行能力,为后续载人飞行奠定了基础。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三步走”第一步目标的圆满完成。

此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相继发射,分别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突破了舱外操作技术。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完成首次无人交会对接,随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有人交会对接,验证了手动和自动对接技术。

2010年,中共中央正式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将任务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

2016年6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验证了新一代中型火箭的运载能力,为后续货物运输任务提供了可靠支持。

同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搭载了多种科学实验设备,包括空间冷原子钟、伽马射线探测仪等,用于开展高精度时间测量和宇宙射线研究。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轨驻留33天,创下了当时中国航天员最长在轨时间纪录术。

神舟十九号的精心准备

神舟十九号任务的筹备工作早在2023年便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根据2023年5月29日的官方报道,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正式进入整船总装和测试阶段,这一阶段涉及飞船各系统模块的组装与功能验证,确保飞船在极端太空环境中能够稳定运行。

与此同时,同批次其他飞船的研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些飞船尚处于单机研制阶段,意味着各部件正在独立设计和测试,为后续总装做准备。

2024年3月,神舟十九号飞船被运抵位于甘肃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抵达发射中心后,技术人员立即展开飞船的最终总装工作。

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的组装完成后,飞船进入全面测试阶段,包括电气性能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以及模拟太空真空环境的试验。

测试完成后,飞船被封存并进入待命状态,存放在专门的储存设施中,等待发射窗口的到来。

直到2024年9月,随着发射日期的临近,神舟十九号飞船解除待命状态,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包括燃料加注、系统复检以及与运载火箭的适配工作,标志着飞船正式进入发射前的最后准备阶段。

与飞船的准备工作同步进行的是航天员乘组的高强度训练。

神舟十九号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三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在2023年至2024年间接受了全面的训练课程。

训练内容涵盖了空间站的日常操作、空间科学实验的实施、舱外活动的流程以及应急情况的处理。

2024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神舟十九号乘组已完成所有训练项目,正在进行查缺补漏工作。

这包括对训练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练习,同时调整作息和身体状态,以最佳的体能和精神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发射任务。

2024年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一场振奋人心的发射。

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发射塔架上点火升空,火箭尾部喷射出耀眼的火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冲向夜空。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中国唯一专为载人航天任务设计的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全长58.34米,起飞重量达到479.8吨,起飞推力约600吨。

火箭采用芯级加四枚助推器的构型,芯级直径3.35米,每枚助推器直径2.25米,其设计充分考虑了载人任务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极高要求。

自神舟五号任务以来,长征二号F火箭经历了多次发射任务,每次任务都对火箭的性能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使其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专属座驾”。

此次发射过程中,火箭各系统运行正常,成功将神舟十九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太空会师:交会对接与乘组轮换

飞船进入轨道后,立即启动了自主导航程序,依靠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逐步调整姿态和轨道参数,向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靠近。

经过数小时的精确飞行,神舟十九号飞船于同日上午顺利完成与空间站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对接过程中,飞船的对接机构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对接端口实现精准对位,机械锁扣牢牢连接,确保了气密性和结构稳定性。

对接完成后,飞船的舱门与空间站的舱门依次打开,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逐一通过对接通道,从神舟十九号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在空间站内,他们与已经在轨驻留数月的神舟十八号乘组顺利实现“太空会师”。

神舟十八号乘组由三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在轨期间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设备维护以及技术试验任务,为空间站的稳定运行积累了丰富数据。

会师后,两支乘组迅速展开工作交接。

神舟十八号乘组向神舟十九号乘组详细介绍了空间站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设备情况,以及在轨实验项目的进展。

交接内容还包括空间站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源管理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操作细节,确保新乘组能够迅速适应空间站的运行环境。

此外,神舟十八号乘组还将部分实验样品和数据存储设备移交给了神舟十九号乘组,以便后续分析和研究。

交接工作完成后,神舟十八号乘组进入神舟十九号飞船的返回舱,准备返回地球,而神舟十九号乘组则正式接管空间站的运行管理。

神舟十八号乘组随后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完成了他们的太空任务。

神舟十九号乘组则开始了为期约六个月的驻留任务。

他们的工作计划涵盖了空间站的日常维护、科学实验的实施、技术试验的开展以及舱外活动的执行。

出舱“加固”: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

2025年1月21日,神舟十九号乘组迎来了他们在轨期间的第二次出舱活动。

这次任务历时约8.5小时,由蔡旭哲和宋令东负责舱外作业,王浩泽则在空间站内提供支持,负责监控舱内设备并与地面指挥中心保持实时通信。

出舱活动得到了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团队的密切配合,机械臂为航天员提供了稳定的移动平台,地面团队则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为任务提供技术指导。

航天员的主要任务是安装空间站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对舱外设备设施进行巡检,以确保空间站的长期安全运行。

出舱前,蔡旭哲和宋令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穿上中国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这种航天服配备了生命支持系统、通信模块和防护层,能够在太空的真空、极端温差和辐射环境中保护航天员安全。

两人携带了专用工具箱,内含安装防护装置所需的螺栓、固定夹以及检测仪器。

除了安装防护装置,蔡旭哲和宋令东还对空间站舱外设备进行了全面巡检。

他们检查了舱外摄像机、传感器以及天线的工作状态,清理了部分区域可能积聚的微小颗粒,并对部分连接件进行了紧固。

这些巡检工作为空间站的长期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防止了设备因长期暴露在太空环境中而出现性能下降。

整个出舱任务耗时约8.5小时,航天员在完成所有任务后,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关闭舱门,结束了此次舱外作业。

自2024年10月30日进驻中国空间站以来,神舟十九号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开始了为期近六个月的在轨任务,其核心工作之一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截至2025年3月21日,乘组在轨时间已接近五个月,各项任务按计划顺利推进。

4月7日的官方消息进一步确认,乘组在轨超过150天,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和任务执行能力保持稳定。

按照计划将于2025年五一前后返回地球,结束这次为期约180天的“太空出差之旅”。

参考资料:[1]刘晓敏.神舟十九号乘组刷新世界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纪录[J].国际太空,2025(1):F0004

0 阅读:1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