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都是贫苦的老百姓出身,而且都推翻了前朝统治。
李自成在建立大顺政权后,他只当了42天的皇帝就失败了,这究竟是为何?
李自成在这42天里,都干了哪些事把他送上了绝路?
李自成年幼时的经历也是充满了各种挫折,总体来说与朱元璋相差不大。
李自成所在的陕西,那时候也是连年旱灾,每年收的粮食都不够吃,而当地政府还要强收粮食。最过分的是,标准也没有往下降。
最后无奈之下,李自成也去当了和尚。
李自成十多岁那年,他的母亲和父亲接连去世,最后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了从军当兵。
与朱元璋不同的是,李自成当的是明朝的兵,并不是起义军。
那时候明朝军队中也是非常腐败,军官们经常克扣粮饷,士兵们因此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
最后无奈之下,李自成和其他士兵一起兵变,他们杀了参将和县令,成功吃上了热乎的饱饭。
几经转战后,李自成最终来到了第一任闯王高迎祥的帐下,从此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征战之路。
李自成虽然也是贫苦农民出身,但他同样也有打仗天赋。
随着军功越来越多,李自成在军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迎祥被明末大臣孙传庭击杀后,农民军便推选李自成为新一任闯王。
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并不顺利,他们曾多次被孙传庭指挥的明军击败。
不过随着李自成兵力不断发展壮大,而且明军还要分兵抵挡辽东的清军,所以李自成的压力小了许多,这是他能成功打入北京的一个原因。
这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其实为李自成以后兵败埋下了巨大隐患。
敌人的敌人虽然是朋友,但当中间的敌人被灭后,那下一个敌人就是之前的朋友了。
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后,他们的原型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李自成做的第一件错事是:放任手下,失去本心。
前面说过,李自成是和朱元璋有些相似的。两人由于都是贫苦农民出身,所以他们都深知要对老百姓们好一点。
李自成带领农民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打击当地的土豪和地主。
打土豪是为了劫富济贫,同时自己赚点军费,斗地主是为了让他们交出土地,然后分给那些穷苦的老百姓耕种。
当时李自成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粮”,具体做法除了上面两种外,李自成还给农民们分发方便耕种的工具,比如耕牛等。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李自成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开仓救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底层老百姓大多都是吃不上饭,而李自成不仅给他们分钱,还分粮食,这让各地老百姓们大为感动。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当时老百姓们经常唱的一首歌。
此外,李自成还对农民军有严格规定。
农民军每到一个地方,李自成都会强调:“不许抢劫农民钱财,不许随意杀害无辜,不许碰良家妇女。”
由于以上政策,那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名声还是非常不错的,丝毫不输于当年朱元璋的起义军。
但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后,之前的一切全部化为了乌有。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他将之前规定的一切全都忘了。
首先就是宫女们,李自成先挑选了几个自己满意的,然后他就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将领们。
多余出来的分给了士兵,那没有分到的士兵怎么办呢?
没有分到妃子宫女的士兵,只能进入老百姓家,然后强行带走户主家的媳妇和女儿。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俨然已经成了强盗。其实他们的本质就是强盗,只不过以前没有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大肆收敛钱财。
比如把明朝大臣们的钱,全部收了过来,然后分给手下的将士们。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李自成并没有分给老百姓们,因为他已经被胜利蒙蔽了双眼。
士兵们由于得到了许多钱财,所以他们的胃口也随之越来越大,但大臣们就这么点钱,分完了怎么办?
所以士兵们除了带走妇女,他们还顺带抢走了各家各户的钱财。
士兵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也与他们的住宿条件有关。
北京城就那么大,而李自成是带着40万大军进来的,所以这么多人的住宿是一个很大问题。
本来就有的地方被占完了,那就只能住在那些大臣或者平民百姓家。
李自成都不按自己的行为条例约束自己了,更别说下面的那些将士们了,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
人多了肯定会起冲突,所以无辜被害之人也有不少。
自从李自成来到京城后,搞得那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与之前比起来就是天上地下。
而朱元璋那时候,在这方面可比李自成强太多了。
然后李自成进入京城后做的第二件错事是:疏忽了对关外清军的防范,还有那个吴三桂。
其实李自成也知道关外一直有清军虎视眈眈,但他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感觉自己的大顺军打败清军易如反掌。
不过得有人替他在辽东防守啊,而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当时吴三桂的家人都在李自成手里,所以吴被迫想归顺李自成。
但就是这时候,吴三桂得知了一个令人非常愤怒的消息,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带走了。
这就让吴三桂非常生气,所以他决定还是投靠大清的多尔衮吧。
不过为了保住家人性命,吴三桂只能假降,然后趁机除掉李自成。
在吴三桂的再三请求下,多尔衮带着大军已经悄悄摸了过来。
就当吴三桂和李自成谈判时,多尔衮突然带领大军杀出,再加上吴三桂的部队,最后他们成功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
由此不难看出,因为胜利太多,李自成早已没了军事眼光。
按照一个正常统帅的想法,关外有这么强大的敌人,应该派重兵防守才对,结果李自成想用一个首鼠两端的人来防范他们。
如果李自成成功买通了吴三桂,然后让其为自己卖命,那抵挡清军还是有一点希望的,但不多。
其实不管吴三桂跟不跟李自成,最后清军都会入关,这就与李自成干的最后一件事有关了,就是没有让自己的大顺政权正常运转起来。
前面说过,李自成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他在京城的行为实属过分,但他要是好好管理,还是有希望拯救的。
李自成之所以无法正常运转自己的政权,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其中第一点是没有重用明朝官员。
虽然他们是手下败将,但最起码人家有从政的经验啊,就算他们能力再低下,如何运转一个城池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明朝大臣们也没有拼死抗拒啥的,他们就是希望能成功来到李自成麾下,然后为新的王朝效力。
反正腐败的旧王朝已经灭亡了,要是能辅助出一个新的政治清明的王朝,岂不是大功一件,以后上了史书也显得有点面子。
但李自成可倒好,统统不用,而且他还把这些大臣们关在了小黑屋里。
这时就有许多大臣们不理解了:“你要杀就杀,或者愿意用就用,把我们关在小黑屋里,整天爱答不理的是什么意思?”
或许李自成根本没有时间搭理他们。
另外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李自成的谋士们无能。
其实严格来说也不是他们无能,而是没有政治方面的经验。
李自成帐下的谋士,主要以举人为主,不过这些举人主要是以落榜的为主。
说好点人他们是读书人,说难听点他们和李自成一样,也是江湖野人。
这些谋士没有进入过朝堂工作,整天就是在自己的二亩地来回转悠,直到加入农民军,他们才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们的作用无非就是,给李自成提供一点良策,比如“均田免粮”就是一个谋士建议的。
但朱元璋那时候就不一样了,像刘伯温等人,以前都是在元朝做过官的。
而且朱元璋帐下谋士的学历水平,普遍要比李自成的强太多,文官如此,武将方面的差距亦是如此。
徐达、常遇春、蓝玉哪个不是纵横沙场的猛将,而李自成手下能入眼的太少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政治吧,与身边的谋士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刚开始虽然也不懂,但他最起码知道善待老百姓,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而李自成的所作所为,早就已经失去了民心。
所以李自成就算懂得从政,他的谋士们也懂得从政,最后结局还是一样的。
农民起义军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是可以慢慢避免的,而李自成在这条路上,已经渐行渐远,最后估计都快忘掉自己的姓名了。
经过这么一对比,就显得朱元璋要强上许多,但贫苦农民出身的他建立的大明王朝,最后也是被贫苦农民推翻的,难道这就是“首尾呼应”吗?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巧合,比如朱重八这个名字,就完美验证了明朝16个皇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