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发散风寒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03 08:02:39

中药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上述解表、止咳、平喘与散寒通滞有关的主治及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名医别录》增其“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注重其主要功效,认为:“麻黄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药。”

麻黄的命名缘由,历代未得其解。李时珍疑其与味麻而色黄有关,其味麻之说并不确切,有望文生义之嫌。《医学入门》认为:“丛生,如麻,色黄也。”是否因其药材颜色偏黄,茎中纤维类似火麻、苎麻等麻类而得名,迄今虽难肯定,但更为可信。别名有龙沙,卑相,狗骨等,但历来罕用。处方中之麻黄,系指选净生用之品,其炮制品名称有:炙麻黄、麻黄绒及炙麻黄绒等。

中医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本品气微香,味涩、微苦。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本品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注意:1)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自汗、温病发热者忌用;老人、小儿及体虚之人慎用;因其能兴奋中枢神经和升高血压,故烦躁、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2)现代研究,本品易产生快速耐受性,用于治疗慢性喘咳等症,应当间歇性给药,持续使用则疗效降低。本品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3)本品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针对其引起的血压过高及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可给予降压药和镇静药。4)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的作用,有因过服或久用麻黄而致尿少或尿闭者,亦容易诱发或加重尿潴留,故本品不应过量或久用,尿潴留患者忌多用。5)本品对极个别患者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全身皮疹,并伴有低热等。曾有人以微量麻黄作过敏性诱发试验,内服该药5小时后,前臂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本草乘雅半偈》

核曰:出荥阳、中牟、汴京者为胜。所在之处,冬不积雪。二月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赤,中虚作节如竹;四月梢头开黄色花,结实如百合瓣而紧小,又似皂荚子而味甜;根色紫赤,有雌雄两种,雌者开花结实。

修治:去根及节,煮十多沸,掠去白沫,恐令入烦……厚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参曰:表黄里赤,中虚象离,生不受雪,合辅心王,宣扬火令者也。主治寒风温疟,标见头痛之标经,侵淫部署之首,形层之皮,致毛孔满实,逆开反阖者,宣火政令,扬液为汗而张大之,八万四千毛孔,莫不从令,而去邪热气矣。但热非病反其本,得标之病,即寒风暴虐之气,使入毛孔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劲切之性,仍未反乎本气之寒也。咳逆上气者,毛孔满闭,则不能布气从开,故上逆而咳。癥坚积聚者,假气成形,则不能转阖从开,故积坚而癥。盖不独本性不迁,即本气犹未变易,故仍可转入为出,易冬为春,否则妄汗亡液,败乱心王矣。

《本草发挥》

成聊摄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又云: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洁古云:麻黄,发太阳、少阴经汗,入手太阴。 《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经本药二也,发散风寒三也,去皮肤寒湿及风四也。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又云:麻黄苦为在地之阴,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东垣云:去表上之寒邪。甘缓,热,去节。用以解少阴经之寒,散表寒,散浮热。又云: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通九窍,开毛孔,治咳逆上气。

海藏云:麻黄入足太阳、手太阴。能泄卫实而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卫为气,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咳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本草经解》

麻黄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轻升,阳也。

心主汗,肝主疏泄,入肝入心,故为发汗之上药也。伤寒有五,中风伤寒者,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之伤寒也;麻黄温以散之,当汗出而解也。温疟,但热不寒之疟也,温疟而头痛,则阳邪在上,必发表出汗,乃可去温疟邪热之气,所以亦可主以麻黄也。

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则肺伤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麻黄温以散皮毛之寒,则咳逆上气自平。寒邪郁于身表,身表者,太阳经行之地,则太阳亦病而发热恶寒矣;麻黄温以散寒,寒去而寒热除矣。癥坚积聚者,寒气凝血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破矣。

根节气平,味甘无毒,入足太阳脾经、手太阴肺经,所以止汗也。

制方:麻黄同桂心,治风痹冷痛。同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治伤寒营证。同白芍、甘草、炮姜、细辛、苏梗、北味,治肺寒而喘。麻黄根同黄芪、牡蛎末,小麦汤下,治自汗。

现代药理

中药麻黄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挥发油,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等。还含鞣质、挥发油等。

麻黄水煎剂、麻黄水溶性提取物、麻黄挥发油、麻黄碱、1-甲基麻黄碱等均有发汗作用。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的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效应。麻黄的多种成分均有抗炎作用。麻黄挥发油对亚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碱、麻黄水提取物有镇咳作用,麻黄挥发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强心、升高血压、抑制肠平滑肌作用。

时间:2024

0 阅读:1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