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揚:我们喜欢高估五年,却总是低估十年

未来图灵 2017-12-28 09:29:06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者于揚,却极力否定“互联网思维”的提法,他觉得从来就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 

在他看来这并不矛盾,放在大历史的尺度上丈量互联网的意义,认可“互联网+”和否定“互联网思维”是一回事。 

“就好像从前没有蒸汽机思维和电力思维一样,没有计算机思维,也没有互联网思维。”他随后补充道:“一切都是生产力思维。” 

以此类推,未来自然也不会有“人工智能思维”。在于揚看来,这些基础设施的变革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无数次的重复上演,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

时间尺度上的错觉与颠簸感

易观国际是国内最知名的数据机构之一,长于复杂多元的数据分析工作。于揚是易观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易观理性睿智,并常能站在宏观视角洞察事物的分析风格,多半承袭于这位缔造者。 

于揚总是倾向于在宏大的时间尺度上为眼前的议题找到合适的参照,进而借鉴已经发生的历史来做决策。关于AI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预言,他都是凭借对历史进程的把握做判断。他相信一切都只会是重演。 

“人们往往会高估五年内取得的成绩,但又会低估十年内的成绩。”他认为这种时间上的错觉非常普遍,移动支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的爆发期是在技术成熟的七八年以后。诞生五年左右后,移动支付仍然不温不火。“是存在这样一个时间框架的。”于揚很确信,“这是时代变革的规律。” 

当《AI百人》的主持人请他预测并描述十年后的世界时,他说这非常难,“最乐观和最悲观的预估都会被时间踩在脚下。”于揚相信,十年后的世界,乐观的一面一定比人们的想象更乐观,悲观的一面也一定比人们的想象更悲观。 

尽管“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但历史也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复现。除了互联网+,于揚也曾提出一个加速度理论,说明故事重复上演的过程正变得越来越短。“技术本身是一种加速度,但它本身不是一个常量,加速度本身还在加速。技术的更迭和升级,会形成比以往更大的推动力。” 

他觉得大多数人感受不到加速感源于“同频”效应:一个人身处巨轮或列车之上,自然会失去颠簸感,就如同与社会变革同步前行,不能意识到其剧烈程度一样。“一个二十年前入狱的人现在如果放出来,肯定会震惊,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

不会编程的数据分析师不是好记者

即使与历史的列车同频行进,当代人仍然时常能感受到变革之巨,加速度之快由此可见。共享单车几乎一夜之间铺满大街,迷你KTV也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全国各地的大型商场,变革总是突如其来。 

尽管都是予人实惠与便利的积极变化,人们仍然不免忧虑——这是一个关于生产关系的深刻命题,新技术并非创造了新领域,它只是在不断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行业,而且是在顷刻之间。谁能保证下一个被颠覆的不是“我”所在的传统产业?毕竟,相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互联网都只能是“传统”。 

“我觉得AI现在是被过度炒作了,它的效用还得有相当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2017年的确是人工智能大热的一年,AlphaGo让这个长期坐冷板凳的前沿技术圈子走进大众视野。随后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在沙特入籍的机器人索菲亚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她在中国也引起了热议。 

看过索菲亚在对话中的表现后,人们留下最多的评论是“细思极恐”。 

比索菲亚更现实的问题是,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剥夺人类的工作机会了。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被认为受人工智能的冲击最严重;重复性越高、附加值越低的工种越容易遭到淘汰,比如银行出纳、零售柜员。 

善于从历史中把握人类规律的于揚对人工智能威胁论安之若素,他联想到了每一次技术革命来临之际人类所表现出的恐慌。“恐慌其实大可不必。技术变革的确会消灭旧的岗位,但也一定会创造更多新的岗位。” 

于揚说自动驾驶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到时候司机就不需要了。但无人驾驶又将会衍生出新的服务,司机需要做的是再次培训上岗。 

“如果因为没有学习新的技能而没能获得新的位置,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于揚补充:“比如一个司机,想转行做数据分析师,也不见得就不行。不会编程的数据分析师不是好记者。”

 

大数据之于AI,如同练习题之于小学生

 

易观也在适时做出改变,毕竟他们的老板比常人更懂得“加速度”的道理。在易观为客户提供的数据分析型产品中,几乎都已经开始运用深度学习技术。易观千帆专门帮助自有app的企业根据定制化的需求做竞品分析,深度学习技术为机器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学习集,在不断验证与调整中,分析结果越来越细致和精准。 

于揚和他的易观一直把人工智能当做更高效、优质的生产工具看待。在所有人对人工智能都“高看一眼”的时候,这种态度反而像是“低看一眼”。 

易观的核心竞争力是数据分析。《AI百人》的主持人在采访中问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于揚做了一个拟人化比喻。 

“人工智能就像是小学生,数据就是他的练习题。通过不同的练习题去训练,小学生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于揚将人工智能比作小学生,大概是考虑到如今AI技术的成熟程度。显然他还需要足够多的期中、期末考试,才能晋升到初中、高中。 

在数据分析师这个行当中,于揚尤其清楚目前的技术水平下,AI的天花板在哪里。 

“我们已经在尝试用机器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报告。机器今天还很难理解一个业务场景。比如一个连锁超市最近一个月销量下降,除了结构化数据,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分析。” 

但他相信终究有一天这些难题也会被人工智能攻克,不过到那个时候,人类将被解放出来做更有深度、更有突破性的工作。 

“把工作下放给机器,人会继续往上走,去深入到机器仍不能理解的业务场景。” 

企业家特有的乐观主义让他确信人的力量会在工具的推动下得到放大,而不是受到挤压。于揚眼中的新时代,是在热闹繁华的颠簸中遵循历史规律沉淀而来的结果。“恐慌不能解决问题,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AI一定会跟各个行业应用结合到一起。毕竟,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这才是工具的本质。”

作者:AI百人

编辑:Cortana

本文为未来图灵(futureturing)独家文章,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注明来源。

0 阅读:0

未来图灵

简介:智能共创,共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