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灵科技顾嘉唯:实验可以失败,但创业经不起试错

未来图灵 2017-12-17 23:32:43

在AI技术强势席卷各行各业的环境下,人工智能成了各家公司竞相追逐的新风口。百度宣布“All in AI”,阿里斥资千亿组建“达摩院”。而这两个“特大动作”,顾嘉唯都是密切参与者。 

三年前,顾嘉唯进入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一个由李彦宏亲自带领的、专注于机器深度学习的研究机构——担任人机交互负责人,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了四年的研究工作。

 

两个月前,顾嘉唯受邀成为阿里巴巴宣布达摩院成立的主论坛嘉宾。 

在百度与阿里之间,顾嘉唯自去年8月离职,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物灵科技,开始了由研究者向创业者的转变。 

物灵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服务型机器人产品的研发、销售和运营。当前已有两款主推产品,绘本阅读机器人Luka和家用社交机器人Jibo。 

AI类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处在一个了解但不具象的阶段,但同时尚在起步的AI技术却饱受威胁论的争议,智能产品背后有着怎样的设计思维?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而人工智能的边界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未来图灵与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顾嘉唯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试图让“骨感”的AI变得丰满起来。

 

万物有灵+人工智能=物灵科技

物灵,源自“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听上去颇有玄幻色彩,但顾嘉唯和他的团队正试图通过人工智能这一尖端科技让其实现。 

“灵性”是物灵科技设计产品的主要方向,正如针对儿童的绘本机器人Luka,它不仅能够为儿童阅读绘本,而且能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成长,通过与用户进行语音交互,其靠不断积累的用户经历完成自我的更新,进而根据用户的变化、成长做同步更新的交互。

 

这一设计理念超越了工具型产品思维,赋予了智能产品以情感功能。 

物灵科技的英文翻译为Ling.AI,这里面包含着顾嘉唯对“灵”的理解。他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英文单词能够完整妥帖地阐释“灵”的内涵。正像“禅”这个充满东方智慧色彩的字眼,因为英文体系中没有能够完整表达这一含义的单词,于是便有了“Zen”这个由日语衍生的单词。 

为了完整涵盖“灵”的内涵与外延,物灵科技也创建了“Ling”这个单词,希望能像“Zen”一样代表东方的灵性这个概念。

 

儿童市场不够sexy?

目前,针对儿童设计的绘本机器人Luka是物灵科技的第一代产品,但在最初,顾嘉唯的团队在要不要做儿童产品这个问题上,都有过激烈交锋。 

通过物灵科技的公司内部设计也能感受到,这是一家“黑科技”公司,打造面向未来的产品是公司的主基调,在这个背景下,研发儿童产品在部分同事看来显然不足以匹配AI行业的高大上。

 

但在顾嘉唯的理论中,儿童的市场一定要做,因为儿童也是未来。这是基于对市场、对行业的判断,而不是基于讲出来的产品故事是不是足够sexy。 

迪士尼、乐高这样的公司都是做儿童市场,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大的公司。当然,顾嘉唯强调他最初的决策,是基于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和自身能否成为行业顶尖的判断。而在AI这一领域,当前并无可复制的技术和经验,这让国内外身处同一起跑线,因此即便是初创公司,仍有很大机会杀出重围。 

这是顾嘉唯决定“杀入儿童市场”背后的商业逻辑。

 

前沿科技与感性初衷

虽然物灵科技研发的是智能机器人这样的品类,但却有着较为感性的出发点——人工智能不仅要让生活更方便,还应该让生活状态更健康,这个状态包括生理与情感。

今天,面对孩子的调皮、哭闹,很多父母都会用电子产品解决。一个智能手机、一个平板电脑丢过去,就能换得一段时间内的“相安无事”,但电子产品的危害、网络环境的不可控等因素却极大地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基于这一痛点,物灵科技设计了专注绘本阅读的智能机器人产品Luka。Luka能够学习所有绘本的内容,并在孩子翻阅绘本时,使用儿童口吻进行同步讲述。设计团队最初的考虑是希望能够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儿童对图形、色彩的认知、对知识的获取以及在故事中激发的想象力,显然比对着屏幕打游戏得到的更多。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情感陪伴功能可以为父母解放部分时间。除阅读故事之外,Luka还能与儿童进行语音互动,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序式互动,而是基于“灵性”具备了渐进成长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Luka能在交互过程中继续学习,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两个月后就会失去新鲜感的工具式玩具。它能不断收集用户释放的信息,再通过联网功能接受设计者基于这些信息所做的更新,从而进行新的交互。

 

谈人工智能威胁为时尚早

强调智能产品的情感功能,就不可避免的会延伸到人工智能“威胁论”这一问题。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它会不会不可控?如果继续发展,会不会最终危及人类安全? 

谈到这点,顾嘉唯的观点更现实,“在今天,想创造一个有意识的产品或者有意识的机器,其实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一个事情”,从技术上说,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远未达到足以让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频繁聚焦威胁论无疑是本末倒置。 

包括基因学的发展、克隆技术的发展在内的人类史上很多技术的提升,都伴随着质疑与限制,在技术的边界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与道德、人文、法律相协调是永恒的话题,但历史正如顾嘉唯所说,“有人问这个问题,但迅速这个问题就又过去了,因为人们的发展会有新的一个逻辑去限制这件事情”。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脚踩在实地上思考问题,其实比靠着臆想空谈威胁更有发言权。

 

承袭前东家的发展理念

微软四年,百度三年,顾嘉唯之前的工作都是在世界顶级研究院完成,内容是无穷无尽的实验与demo,身份在外界看来是毫无疑问的科学家,但他在这段经历中除了积累技术储备之外,收获更多的是公司发展的理念。

 

顾嘉唯提到微软的一个口号,就是每天醒来要问一下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能够改变世界,如果不是的话,要重新做出选择。顾嘉唯说这是当时微软令他感触较深的一点,也影响了今天物灵科技的工作氛围和产品理念。 

“我觉得一个企业运作下去,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情:一个是公司本身的员工能不能在这里发掘到好的氛围;第二个是能否足够深度地挖掘用户价值,提供最重要的价值点;第三个是公司能否长线跑下去,为社会价值提供足够大的长线价值。” 

让顾嘉唯印象颇深的还有微软体现在细枝末节的对员工的关怀,不限量的咖啡,每天的fruit time,诸如此类的安排也被顾嘉唯带到了物灵科技——在他们极具设计感的玻璃房茶水间内,每天免费供应着各种零食和饮品。 

整个对话过程,顾嘉唯的状态一直非常冷静,只有谈到微软研究院的工作经历,才露出了少有的感性和幽默——“微软的咖啡是喝不完的,但水果是供给完的,谁抢得快就是谁的。” 

采访期间,顾嘉唯一直保持着充沛精力和理性思维,同时也保持着忙碌的状态,工作人员更换背景的间隙,他也不休息,而是拿起手机抓紧处理一下工作邮件,再马上回到受访状态。因为长时间屏幕阅读,原本视力正常的他半年前却不得不戴上眼镜,估计这也是开发让儿童远离电子屏幕的绘本机器人的原因之一吧。 

创业之后,顾嘉唯不得不努力从技术咖转变为全面手,从之前的研究机器、研究算法到需要同步研究市场、研究战略,顾嘉唯坦言创业这一年多比过去的成长都要快,他开始更多地思考产品价值和团队发展。 

正如微软的口号所说,技术需要改变世界,而如今还需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他,无疑肩负着更多责任。产品投放市场能不能引起轰动,能否为用户创造足够久远的长线价值,产品的销售能够转化多少实质利润,凡此种种都与做研究截然不同,实验失败可以重新再来一千次一万次,但商业战略和产品方向却经不起试错,在这个层面上每失败一次,都将导致时间和资金的极大损失。转型之后,顾嘉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作者:AI百人

编辑:Cortana

图片:部分源自网络

本文为未来图灵(futureturing)独家文章,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注明来源。

0 阅读:1

未来图灵

简介:智能共创,共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