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悔恨”:孩子到了14岁,家长别犯3个错!

锦囊课程 2024-09-24 15:11:16

还没下班。

一位家长,收到了班主任的信息。

班主任建议她:

请假去一趟学校,原因是,她的儿子与同学打架了。

看到这条消息。

这位妈妈,立刻变得火冒三丈。

她心想,自己辛辛苦苦地上班赚钱,上了初中的孩子,竟然还不懂事。

赶到学校,见到了孩子。

正在气头上的妈妈,二话不说,直接给了孩子一巴掌。

14岁的孩子,被妈妈当众打了。

顿时,他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然后头也不回地跑出了办公室。

班主任见状,赶紧跟家长阐述事实经过。

原来,是对方有错在先;但是,两名学生处理的方式不对,于是发生了争执继而打了架。

这个时候,家长才意识到,自己处理的方式过激了。

她担心自己的一巴掌,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又想起和儿子的相处方式,忽然间懊悔不已。

从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中,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孩子到了14岁,家长别犯3个错!

01

错把教训当教育

成长的过程中。

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往往急于给予严厉的教训。

希望通过惩罚,让孩子记住教训。

这些家长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与成长”。

教训孩子,或许能暂时制止某种行为,但它并不等同于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平和的态度指出错误,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和改正。

作为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而非仅仅是,规则的执行者。

正面的鼓励和支持,方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他们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

02

错把贬低当批评

14岁的孩子。

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期。

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然而,一些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容易将不满情绪升级为贬低和嘲讽。

认为这样,能让孩子“长记性”。

殊不知,这种方式的批评,只会适得其反。

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导致孩子,产生自卑、逆反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

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就事论事。

作为家长,要明确指出孩子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同时,家长应保持温和的语气和态度。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支持,而不是冷漠和否定。

03

错把唠叨当关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渴望独立,对父母的过度关注,有时会感到厌烦甚至抵触。

尤其14岁之后,孩子更希望有独立的机会。

但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

不自觉地,陷入了“唠叨”的陷阱,从日常起居到学习交友,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遍。

过度的唠叨,不仅无法有效传达家长的关心。

反而会让孩子,感到窒息和压抑;结果,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关心,需要理解孩子。

是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

比如说,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

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04

写在最后

跨过14岁的门槛。

孩子迎来了,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家长,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及时调整引导方式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家长要避免偏执和过激,要避开一些错误的方式。

否则,家庭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是漫长的修行。

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反思和调整,以最适合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在您看来,是不是这样呢?

0 阅读:104

锦囊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