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个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他们分别是明朝的皇上和首辅,无论哪一个都是金字塔顶尖的人,打个喷嚏大明朝都得抖三抖。
但是,如果说,有一个人,身份不高,地位不显,只是一个小小的学子,却先后与这三尊大佛对着干,是不是疯了?
历史上真有一个这样的人,并且我们都认识,他就是汤显祖。
汤显祖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他有很多作品,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牡丹亭》,里面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刷短视频也经常能刷到,说这是人鬼情未了的典型代表。
总之,汤显祖在众人心中的印象都是文人,戏曲家,和官场不搭边。
但古代的文人绝大多数都是官员,韩愈欧阳修苏轼白居易,他们都是官员,区别只是官大官小,或者有些人科举屡试不第没有资格做官,但也一直在努力当个县丞什么的,古代单纯的文人几乎不存在。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肯定也想学而优则仕。他还出生在书香世家,不要说祖父父亲等人,就是母亲都饱读诗书,整个家族文风鼎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家人肯定也希望他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汤显祖也有这个实力。与很多名人一样,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家族还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内因外因都很给力,他十几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感觉只要他参加考试,进士就能考上。
但是,考进士时,汤显祖却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不是能力不行,而是能力太强,名气太大,被张居正看中了。
张居正当时已经是帝国首辅了,万历皇帝都是他学生,在他面前都唯唯诺诺的。官场上,可以说张居正想提拔谁就能提拔谁,被他看中比被皇帝看中都管用。
汤显祖第一次考进士时,恰好遇到张居正的儿子也参加考试,他就想给儿子造势。但是如果对手太软弱,没啥实力,即便当上状元也没含金量。只有在高手如林的比赛中考中状元,才符合张首辅的期待。
平心而论,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有才华也不一定就能考中状元。张居正为了稳妥,就提前和诸位种子选手打招呼。
只要肯合作,我张居正保证你们能考进皇榜前几名,以后官场上我也会照顾。
对别人来说,这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虽然有才名,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能保证自己就一定是状元。如今权势滔天的张首辅说话了,给好名次,以后都是自己人,简直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于是,其他人都答应了,但是汤显祖不同意。他很讨厌暗箱操作,说如果自己同意了,就犹如处女失身。
张居正自然不高兴,于是汤显祖落榜了。三年后再次参考,又遇到了张居正另一个儿子也参加考试,再次被打压,又落榜了。
下一次科考,张居正死了,汤显祖终于熬出头,考中进士,但是危机并没有解除。因为张居正之后的首辅,申时行、张四维都想把他纳入自己麾下。
还是那句话,如果是别人,这可是首辅啊,首辅给自己一个小进士抛橄榄枝,那是看得起我,我得赶紧加入,晚了就来不及了。可是汤显祖却摆摆手,俺不去。
让首辅没面子,结果就是自己坐冷板凳。汤显祖很快就被扔到南京,担任太常寺博士。
明朝虽然两都制,南京也有完整的中央机构,但没啥权利,都是养老的。太常寺博士本来就是边缘职位,又是南京的,基本就是被无视了。这时的汤显祖才30多岁,官场生涯可以说一眼看到头了。
都这样了,汤显祖依然认为,自己身为大明官员,应该关心国家的未来。他在南京给万历写折子,题目是《论辅臣科臣疏》,内容直指首辅申时行,说他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拉帮结派。
这已经很猛了,但是还没完。他还批评万历,说他当皇帝都二十多年了,毫无建树,办了一堆错事,国家弄的乱七八糟,各种能力都不行。就差没说皇帝是昏君,赶紧退位吧。
万历肯定很生气,你算老几啊这么说我。于是汤显祖在南京安稳不下去了,他被贬到广东雷州。幸好一年后遇到天下大赦,改迁到了浙江某地当知县,否则他就得在贬谪地度过此生了。
这么头铁的人,不要说明朝,就是整个历史都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