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年轻时在隆中过着隐居生活,平常没啥事就爱唱唱歌,他常常唱的一首歌是《梁甫吟》。这歌的词是这样的:“走出齐城门,远望荡阴里,那里面有三座坟,堆得挺像的。要问这是谁家的墓,是田疆古冶氏的。他们力气大得能推倒南山,文采好得能断绝地纪,可一朝被人进了谗言,用两个桃子就杀了三个勇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是齐国相国晏子。”
这首词好像领着我们跨越了千年岁月:于齐国的都城临淄朝远处眺望,瞧见了三座坟茔,模样相仿,原来这儿埋葬着三个关系特好的人。这三人是谁呢?乃是齐国的将领公孙接、田开疆以及古冶子。
他们咋就死了呢?那是齐国相国晏子把他们给设计害死的。歌词里的那个故事,历经千百年流传到现在,还是透着那么一点儿凄凉的感觉,这个故事得从春秋时期讲起。
【齐国朝堂暗涌,武将势盛震主】
春秋那时候,齐国是个老牌的强大国家,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那个时候,是齐景公当君王,他在公元前 527 年到前 490 年这段时间很活跃,在齐国的历史上,他可以说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君主。
景公手下,有三位武将那可是如战神一般,战力超强:公孙接勇猛无比,空手就能和猛虎较量;田开疆力气极大,能拉开百担的硬弓,声名远扬;古冶子则是水里的厉害角色,水性极好,只要是水战,没人比得过他。
这三个人靠着出众的武艺以及显著的战功,不但掌控着大量的军队,而且权势不断增大,逐渐发展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对齐景公的统治基础构成了威胁。
齐国相国晏子,作为文臣集团的核心人物,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的危机。这三位将军,不但严重挤压了卿大夫们的生存余地,更是对齐景公的王权构成了威胁。
平常晏子作为官员们的头儿,身份尊贵,然而每次和这三个武将相见时,就算自己的身份比他们高一些,也还是得客客气气地施礼,恭恭敬敬地打招呼。再看公孙接他们三人,老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对晏子随意指使,这让晏子心里很是恼怒,决定找个机会来解决这个危险的局面。
聪明人会等待时机,而成功者通常善于创造时机。晏子深知这个道理,很快去拜见齐景公,一番掏心掏肺的话直切关键之处:
“大王呀,您瞧瞧各国,那些英明的君主都招揽善于打仗的优秀将领来作为自己的助力,不过这些将领得有两个重要的素质才行。一方面,必须得对君主忠心不二,要是武将有坏心思,背叛君主,那君主可就危险了;另一方面,得和同事们友好相处,掌握着大量军队的高级将领,很容易骄傲放纵、任性行事,如果内部不和谐,灾祸必定会产生。现在,咱们齐国的武将既不忠诚于君主,又不和同事友好相处,要是不赶紧处理,恐怕会酿成大灾祸啊!”
齐景公听了,很是赞同,连连点头,不过紧接着就显出为难的样子:“相国讲的确实在理,但是这三个人本事大,手里还握着兵权,要是冒冒失失采取行动,万一有个闪失,他们联合起来造反,那可咋办呀?”
【巧设“二桃”之局,矛盾一触即发】
晏子已然有了主意,立马请求齐景公把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叫来训示。大家都觉得,这次训话也就是齐景公试着惩戒一下,可谁都没料到,情况突然发生变化。齐景公竟然满脸和气,拿出两个又大又鲜、让人看着就想吃的桃子,当着众人的面进行赏赐。
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在一旁加柴添火,小声说道:“国君施恩,把桃子赏赐给三位,不过桃子只有两个,各位就按照功劳的大小,自己去拿吧。”
话一说完,公孙接首先打破了这僵持的局面。他看出这肯定是晏子的巧妙计策,如果不拿桃子,那无疑就是自己承认胆小,把荣耀拱手送给别人;但要是拿了桃子,就肯定会有一个人得不到。左思右想后,他觉得论武力的话,在场的人都比不上他,于是一横心,伸手拿了一个桃子,牢牢地抱在怀里。
田开疆对此很不服气,心里暗暗琢磨:这些年我为齐国拼命,到处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凭啥我就不能拿一个桃?这么一想,他便大步跨过去,拿走了一个桃子。
这会儿,剩下的那古冶子,脸色一下子就变难看了。据史书记载,他本事大得很,要是自己一个人跟公孙接和田开疆打,收拾他们俩那是没问题的。他心里特别生气:我曾经保护景公过黄河,那黄河浪大得吓人,这可是要命的功劳,难道还比不上你们俩?这桃子,就该我拿!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心里猛地一震,好像突然清醒了过来,顿时觉得特别羞愧。他俩互相看着,眼神里全是后悔:子就把地面染红了。
古冶子瞅见同事的惨样,愣在那儿,心里头那是波涛汹涌。没一会儿,自责和悔恨就跟潮水似的往心里头涌:一块儿出生入死的兄弟因为我没了,我要是还活着,那就是不仁义;我用话刺激他们,让他们丢了性命,这就是不道德。像我这样既不仁义又不道德的人,还有啥脸在这世上活着?想到这儿,他也把剑拔出来,果断地往自己脖子上抹。
眨眼工夫,晏子就靠着两个桃子,没动一兵一卒便把三位心头大患给除掉了,这个计策就是大名鼎鼎的“二桃杀三士”。这一计谋,还有个让人害怕的称呼——“千古阳谋”。
【三士共赴黄泉,解密“千古阳谋”】
啥是阳谋呢?简单来讲,就是我明着要算计你、坑你、要你命,就算你心里清楚得很,那也没办法,压根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有人后来议论,这三个人为啥不能大气点儿,要是都不要桃子,不就啥事儿都没了?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在春秋那个特别的时期,人们把荣誉、荣辱看得比命都重要。晏子把分桃当作奖赏功劳的办法,既然挑起了竞争,那就没人愿意退缩、没人敢放弃。毕竟,按照一个人至少得一个桃的规则,这两个人肯定没法把两个桃平均分了。
也有人怪罪,说这三人性格古怪,就为了几个桃子把命给丢了。这可真是大错特错,他们其实是不小心掉进了晏子巧妙设下的陷阱。仔细琢磨一下,晏子控制桃子数量的办法那叫一个绝。
要是三个人来分一个桃子,那得到桃子的人会特别荣耀,没得到的那两个人虽说没选上,但相互之间还算平衡,矛盾不会闹得太厉害;要是三个人分三个桃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家都高兴,肯定不会引发争吵,这分桃的事也就没啥意义了。
于是呢,不管是谁变成了没得到桃的人,都会猛地觉着受了屈辱,然后就掉进愤怒、扭曲、贪婪、羞耻这些情绪搅成的漩涡里头,跟得到桃的人结下大仇。得到桃的人因为心里愧疚得不行,就以死来赔罪;没得到桃的人因为背负的罪恶感太重,也同样选择不要命了去求死。
“千古阳谋”,那可真是当之无愧。曾有人感慨不已:就一个桃子,真能有这么大威力?也许我们能随口答道:桃子没啥特别的,只不过分桃子的人不是您罢了。